双十一的价值,对于消费者来说,是一年一度的购物狂欢;对于商家来说,是一次赚够一个月,甚至一年的天赐良机。
可行至今日,这样看似双赢的局面却悄然改变了。如薛华、林青青一样的卖家陆续退出舞台,一路狂飙的成交额背后,却的确有着另一番不同的光景。尽管有人抱怨,“双十一是大商家的狂欢,小商家的落寞。”但也有一些大商家叫苦不迭,大量的囤货和前期铺设的高昂宣传费,都是肩上的沉重负担。微博上粉丝数778万的博主“战甲装研菌”直言,“我们也很郁闷,利润可怜、退货率狂升,但不参加又没销量。”
甚至,如海澜之家这样的上市企业也遇到了相似的难题。自2014年从线下走至线上,海澜之家的线上销量的确一路走高,但双十一的频频加码出击究竟赚钱了吗?有媒体曾经分析,“以海澜之家拿下男装销售排行榜第一的2017年来看,海澜之家当日总销量为4亿,但排除退货等因素,实际销量预计在3.7亿左右,而营业利润却不足8%。”
“对于海澜之家这类从线下起步的品牌来说,维持线上增速就基本绕不开各大狂欢节点对全年销量带来的刺激。”某电商观察人士对电脑报谈到。但狂欢节带来流量不假,耗费大量精力,增加大量弹性运营成本的同时,微薄盈利、保本甚至亏本的买卖又给商家带来了新的考验。
也有商家向电脑报表示,即便不挣钱,能够将积压的库存迅速清掉也是变相减轻成本的一个好方式,去库存直至今日仍然是商家们不会放弃的诉求。仍然以海澜之家为例,其2017年参与双十一而实现的4亿销量对去库存工作意义重大。于海澜之家而言,线下7000多家门店累积起来的库存压力令人无法想象。平衡线上线下的左右互搏,对于缩短存货周转时间,解决服装行业长久的库存“堰塞湖”难题,有着重要意义。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