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不确定的世界
- 来源:商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质量.未来,世界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1-01-25 15:23
过往的一年,突发新冠肺炎疫情的压力测试之下,一体化的世界凸显脆弱,但也更深刻地昭示了人类命运的息息相关,唯有开放与合作方是抵御共同危机的更优态度。鉴往知来,我们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当下,更需理清对过去模糊不清或者似是而非的理解,方能以抖擞精神应对。
“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在经济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当下,要在不确定当中确定未来。就如认知心理学家史蒂芬·平克所指出的,进步并不总是单调向前,因为解决问题的方案往往会带来新的问题。但是,一旦这些新问题被依次解决,进步就会恢复。
平克写下了《当下的启蒙》一书,以批驳眼下对世界状况的悲观看法是多么大错特错。那如何才能对世界状况作出全面合理的评估?平克给出的答案是:看数字。从数据角度看,人类的寿命、健康、食物、财富、贫富差距、环境、和平、安全、恐怖主义、民主、平权、知识、生活质量、幸福这些维度都取得了巨大进步。
我们正处于最安全最丰富最便捷的时代,这样一种基于数据的判断,是乐观主义者响亮的号角。
从区域发展上来看,城市之间的竞争如火如荼。在城市如何保持竞争力这一至关重要的认知上,我们不应局限于固有的发展思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谱写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新篇章”不是用“老套路”、凭“老经验”、翻“老黄历”,而是要有新突破、新格局、新气象。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刘守英提供了另一种GDP 创造的逻辑,中国城市发展逻辑将发生颠覆性巨变。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就沿用土地城市化模式,发展到眼下,城市的物理框架已基本搭建起来。城市应该从原来铺摊子的模式转变为增加城市的内涵,接下来城市应该回归它的本质—— 人流、知识、思想、创新聚集的地方。
为什么会喜欢一个城市?是因为此处有社交和文化,知识密集,有可交往、交流的朋友,可以想着一起做点什么,是一个可以舒服生活的地方,都想定居于此。这样的城市会产生很多思想和创新,成为新的动能,创造很多GDP。如果一个城市能够提供这种环境,或者在“十四五”期间率先提供这种环境,这个城市就有戏。
我们当然需要关注经济发展,但也更需要关注每一个个体。很多社会问题,靠经济发展解决不了,重要的是一定要回到人本身。
人类学家项飚认为,如果跟周边的人、生活的世界关系不清楚,就会变成机会主义者,其他人都成了工具。很多人从来没有把自己是谁想清楚,存在就是为了进入社会的中心,把生他养他的土地和周边人的关系都放弃了,变成没有原则的人。眼下社会极大的焦虑正在于此。
新的一年,让我们更好地与生活建立具体的连接,从更根本上消解焦虑。在碎片化阅读无孔不入的当下,也警惕如项飚所言的“我们读的很多东西本身比较肤浅,不是精品,不是根本”,读些看似无用却有大用的历史、人文、心理等经典书籍,让自己的认知适当脱离碎片化的当下,“宕开一笔”天地宽,获取更开阔的视角。每一本经典好书大致可以比作是建构一个个体系统认知的叶片,它自带脉络,沿着这些脉络持续阅读下去,就会渐渐种成自己的一片树林,当现实里的压力袭来时,这就是你可以越来越有底气依赖的智识避难所。
新的一年,愿努力将那些狭窄的自我一点一点地舒展,抖擞精神,以有力拥抱不确定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