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慈善的八个层级

  • 来源:视野
  • 关键字:慈善,类别,高低层级
  • 发布时间:2021-02-09 19:02

  犹太人对于慈善的思考不仅仅局限于慈善的类别,也包括慈善的高低层级。生活在1 2 世纪的“犹太版达·芬奇”——兼具神学家、哲学家、外科医生等多重身份的智者迈蒙尼德(1 1 3 8— 1 2 0 4 ), 把慈善从高到低分为了八个层级, 他的深邃思想穿越了近千年的时光, 至今仍然影响犹太人的慈善心智。

  按照迈蒙尼德的理论, 赠者与受者之间是绝对平等的关系, 这是上帝的安排, 而非富人或者位高权重者对于穷人或弱者的施舍; 为了维护受恩者的尊严, 高层级的慈善行为力求做到两不相认, 这样既可以保全穷人的自尊心,也有助于他们树立自食其力的信心; 最高级的慈善则是帮助穷人找到工作, 或者直接和穷人合伙做生意, 因为“ 造血” 无疑比“ 输血” 更长久。以上述原则为基础, 迈蒙尼德的慈善八层级从低到高分别为:

  第八层:“勉为其难的施舍”。不情愿的付出,并非发自内心的帮助他人。不帮的话可能内心有一些自责, 这是内心仍存善念但是又过于吝惜个人财产的一种慈善行为。

  第七层:“用心给予,但少于可以给予的”。犹太教的传统是十一奉献, 但也规定了捐赠的上限是五分之一, 因为捐赠过多可能造成捐赠人本身的工作和生活受到影响。

  第六层:“ 有求必应, 无求无应”。不主动帮助穷人,只有当穷人向你乞求帮助的时候,才会伸出援助之手。

  第五层:“ 揣摩需求, 主动上门帮助”。在穷人向你提出帮助之前, 你就可以主动揣摩出来他的需求,并给予帮助。

  第四层:“受者识施者,施者不识受者”。在之前几层中, 两者都相识, 这多少对受者的自尊有影响。这一层次中, 施恩者并不知道接受援助的穷人是谁, 不过穷人却知道施恩者是谁。相比于前面几层关系中双方互相认识的情况, 这种互不相识的情况就很好地保护了穷人的自尊。

  第三层:“施者识受者,受者不识施者”。与第四层相反, 施恩者事先知道援助的穷人是谁, 但是穷人却不知道施恩者是谁, 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避免对落难者心理上的伤害。“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犹太人善于把别人的感受放在自己之前, 所以这就是为何第三层高于第四层的原因。

  第二层:“ 两不相识”。双方都不知道对方是谁, 这种给予方式纯粹是为了上帝, 不夹杂个人情感, 就像是一笔存放于耶路撒冷圣殿山上的匿名基金,此种方式类似现代慈善基金。施恩者先把钱交给基金, 然后由后者负责把钱分配给需要的人。这种方式正是现代慈善机构或者慈善基金存在的理论依据。

  第一层:“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这是慈善的最高层, 授予穷人谋生的技能, 让他以后再也无须依靠别人的施舍来谋生, 比如帮他找到一份工作, 或者和他合伙做生意等。这种慈善行为既能帮他找到人生价值所在, 也让他有能力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人, 最终将这份慈善传递下去。

  (摘自微信公众号“中国慈善家杂志”)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