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味逢春

  很多时候,我对生活的反思会以食物作为切口。城市发展日新月异,现代化在带给我们便利的同时,似乎也带走了什么。大量的连锁快餐、新潮又短暂的网红食肆是现代人疲于奔命的一个侧影。我们的三餐被流水线加工的食物侵占,我们的口味变得越来越重。当第一缕春日暖阳激活了身心对自然的感知时,我们的味蕾也期待着被唤醒。

  好在我们还有菜市场。菜贩摊位上带着泥土清香的原生态食材总能激发人们回归家庭厨房的愿望。买一捆新鲜蔬菜,做一道简单小炒,在洗、切、炒、吃的过程中,重新认识食物,唤起我们原始又真实的味蕾。

  中国人推崇遵循时令安排饮食。这既是养生学问,也是美学践行。立春时节,乍暖还寒,晚冬与早春进行最后的博弈。对于视觉系的我来说,青翠欲滴的蔬菜是我与春天产生关系的重要标志。春韭是我立春饮食之首选。韭菜煎蛋最易勾起食欲,鸡蛋介于液体和固体之间的状态为佳。韭菜炒虾仁无论色泽还是口感,都很能代表春天的意象。刚采摘的小菠菜亦是春日餐桌上的常客,焯水后凉拌,再撒上自己研磨的芝麻,是春季特有的清爽体验。

  待到清明,天气转热,我的食物从翠绿变成墨绿。广东地区清明前后常见一种茶果,状似青团,但色泽更深。当地人用一种叫“鸡屎藤”的植物研磨出汁,和入糯米,包裹馅料,再置于竹叶上蒸熟。“鸡屎藤”的名字虽不雅,但它有祛湿解毒之效,做成茶果后散发着中草药独特的气味,恰当地契合着清明这个古老的节日。

  广式糖水也是我的心头之好。传统养生学认为,春季不宜饮用酸、凉的液体,应多喝一些中性饮料,例如广式糖水中的莲子杏仁茶、桂圆酒酿,它们微甜、温润,帮我们的身体完成从寒冬至暖春的过渡。

  饮食是一种整体的经验,不仅仅是食物本身,用餐的环境和情绪也是构成饮食的重要因素,于是食器的重要性有时不逊于食材本身。一口称手的锅、一只美丽的盘子都能为寻常生活注入美学的灵感启迪。

  我对食物的敏锐与我的家庭密切相关。我的家人来自中国不同地方,因此我们的餐桌不固守单调的味觉体系,我们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探究食材的多种可能。即使是菜场上的便宜食材,我的父母也会认真地烹饪、品尝。这是一种平民的讲究。这种“讲究”的精神也贯通了我的人生,让我对食物始终保持好奇与敬畏之情。

  我的母亲生在厦门,后移居香港。她常在春日制作一种厦门特色春卷。材料需提前两三天准备,以时令蔬菜、海鲜为主。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