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晓晓:饮马长城窟行

  • 来源:摄影世界
  • 关键字:摄影,若即若离,摄影学院
  • 发布时间:2021-03-09 15:19

  徐晓晓出生于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从小在温州长大,十四岁时移民到荷兰。她的背景和经历让她可以用局外人又是局内人的身份来看中国。摄影是她最能表达这种感觉的媒介。通过拍摄若即若离的景象,她得以在过去和现在之间找到一种平衡。

  徐晓晓2009 年荣誉毕业于阿姆斯特丹摄影学院。至今她一直致力于自己的个人项目。2013 年,与摄影师Marco van Duyvendijk 合作出版了《性爱娃娃工厂》一书。2014 年,她的第一本个人摄影集《通往金山之路》问世,这本书讲述了她和故乡的关系。她的第二本画册《星星的声音》是在意大利拉文纳市的驻留结果,发行于2015 年。她的第三本书《后院里的航空学》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被英国卫报选为2016 最佳摄影集之一,并被提名为2017 年最佳荷兰摄影集,获得了许多好评。

  “集美·阿尔勒女性摄影师奖”是中国首个专门为女性摄影师设立的奖项。2020 年,徐晓晓凭借作品《饮马长城窟行》夺得该奖。她的这个围绕长城的摄影项目取名于汉末文学家陈琳的诗作《饮马长城窟行》。意思是士兵在长城之下寻找泉眼,以让战马饮水。这首诗以秦代统治者驱使百姓修筑长城的史实为背景,揭露了在秦始皇严酷统治期间建造长城工人的艰辛。

  徐晓晓自述:

  Watering my horse 是我在2017 春天开始的一个摄影项目,我从山海关开始历时一年四季到嘉峪关,拍摄了长城沿线人们的生活状态,行程一共两万五千公里。

  修建长城是为了抵御入侵者,但在军事作用之外,来来往往的士兵和商人突破了它,并带来不同的文化、语言、食物和民族。长城不仅是权力的象征,而且还是人们生活、工作和保存传统数千年的地方。 它是一个空间,更简单地说,只是一堵墙。 正是从这一观点出发,我开始了长城的拍摄之旅,借此展示城墙的隐藏身份。

  与许多人知道的相反,长城并不是一条连续不断的建筑,而是由许多不同朝代建造的城墙墙体、敌楼、壕堑、关隘、城堡以及烽火台等的集合。其中明朝建造的长城包含现存城墙中最可见的部分。我跟随着明长城,把目光放到了老旧的废墟上。尽管其中最古老的一部分正在严重衰败,但沿途的居民们仍然与之保持着活跃以及生动的关系。

  在我自驾旅行的沿途,我经常停下来与当地人对话。有这么一群人他们被称为“长城保护者”,政府付钱让这些爱好者保护长城,他们每月可获得100 元的补贴。其中之一,来自河北迁西县榆木岭村的梁庆立,已经做了十年的长城保护,他保留了他在巡逻中发现的文物;生锈的油灯、矛头、砖头和火药勺都是他收藏的一部分。我听了这些人的故事,拍下大量文物的照片,同时收集了古老的长城军事地图和手写的长城传统民间神话和故事。所有这些收藏都会汇集到这本书中。

  我试图发现快速发展的中国对这个历史遗址的影响。长城在当代反映了什么?哪些元素消失了, 哪些残余幸存?我了解到,长城脚下的村庄里的人们仍然按照古老的传统生活,但在这里它们也在逐渐消失。我的作品聚焦这个转换之间的视觉变化。从一个村庄到另一个村庄,我试图记录这些即将逝去的画面。

  长城蜿蜒穿越时间和空间。长久以来,它已经变成了一个隐喻。人们提起长城,必然提到两千年中华文明,提到人类建筑史上罕见的奇迹。事实上,长城的盛名与人们对它的了解并不相称,我们见过的只是万分之一,真正的长城我们并不了解。长城周围的区域是过去与现在融合,死亡与希望交织,矛盾与和谐齐头并进的地方。 我试图解构长城作为权力象征的单一形象,通过这本书展现长城脚下生活的人们在隐喻之下的一部分的真实且丰富的生活,和该地区辽阔和荒凉的气氛以及时光流逝的沧桑感。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