捂住“耳朵”防卒中

  • 来源:家庭医药
  • 关键字:心律,患者,血液
  • 发布时间:2021-03-11 10:23

  心房颤动(房颤)是一种复杂的心律失常,患者的血液流通不畅,容易淤滞在心房形成血栓,而血栓会随血液流到身体各部位,如果进入大脑,就会引发卒中。病理研究表明,导致房颤患者卒中的血栓90%都是在心脏一个叫左心耳的隐窝内形成的。所以,如果把左心耳“捂住”,就能“摧毁”房颤患者血栓形成的“根据地”,从而降低卒中风险。这就是近几年兴起的一项革命性技术——左心耳封堵术。

  房颤最主要的并发症是血栓栓塞,其中又以卒中(中风)最为常见、危害最大,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发生卒中的风险是普通人的5倍。因为当发生房颤时,心房的规律收缩性活动消失,血液容易淤滞,就会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后会随着血液流向外周器官,如果进入大脑,就会引发卒中。

  以往,临床上治疗房颤有药物抗凝和射频消融两种选择。药物预防卒中既往多依靠口服华法林,但需要定期监测INR(一种凝血指标),以防出血风险。近几年出现的新型抗凝药,如利伐沙班、达比加群酯等,不需要定时监测INR,服用难度大大降低,但价格昂贵,且一旦出血不易处理。老年患者,因常合并多种疾病,如肾功能不全、消化道出血、心血管疾病、记忆力减退等,长期坚持用药、定期随访都存在困难,或存在用药禁忌症,所以抗凝率较低,成为我国房颤卒中的高发人群。而射频消融治疗虽已被广泛接受,但对慢性、永久性房颤的治疗成功率尚不到50%,有些患者需要反复多次射频消融,有些术后仍需要抗凝治疗。

  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发现位于左心房左前外侧的左心耳,因结构狭长,内部有丰富的梳状肌及肌小梁,腔隙隐窝众多,所以易产生血液涡流,从而形成血栓。临床总结,非瓣膜性房颤的血栓90%~100%发生在左心耳。可见,左心耳是房颤血栓形成的主要场所,如能关闭左心耳就能减少和预防卒中发生。基于这一假设,左心耳封堵术应运而生,2014年在我国正式开展。

  左心耳封堵术是通过微创方法,穿刺进入左心房,使用特定的封堵器封住左心耳开口,阻断左心房和左心耳内的交通,“歼灭”血栓形成的“根据地”,达到预防血栓的目的。一般手术时间在60分钟左右,术后12小时即可下床活动,观察一天即可出院;手术成功率在 98%左右,围手术期并发症降到2%~3%;术后患者只需进行短期抗凝治疗,无需长期服药,既降低卒中危险,又避免抗凝药可能导致的严重出血并发症,不仅给患者带来了健康,也大大降低了医疗费用的支出。

  目前的指南推荐,服用抗凝药物存在禁忌症(出血、过敏),不愿意长期服用抗凝药,高出血风险,I N R不容易达标、波动大,服用抗凝药物期间出现卒中,心房颤动合并PCI 术,肾功能不全,预计消融成功率低或者多次消融术,左心耳电隔离,左心耳发现血栓或者血液淤滞,已经发生卒中等情况的患者,均是左心耳封堵术的适应人群。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