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习惯与孩子结伴而行

  • 来源:知识文库
  • 关键字:生活能力,智力发展,情感发展
  • 发布时间:2021-03-15 11:43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促进幼儿生活能力、智力发展、情感发展以及、学习能力的发展及身心和谐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幼儿时期良好习惯和行为发展对于人一生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而在幼儿园中,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幼儿教育工作的重点。教师要关注幼儿习惯的培养,在各项活动和游戏中,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应当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规程》的德育精神既与《纲要》和《指南》所规定的社会领域目标和内容保持了一致,又充分体现了遵循幼儿社会化发展的认知特点和适切要求。早期的童年是人生的起步阶段,也是各种行为习惯的养成阶段。在这一时期,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和熏陶,会对幼儿一生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要有效实施早期养成教育,就必须科学地把握养成教育的自身规律。

  1 营造良好的养成教育环境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促进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得到发展。”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发展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进行的,因此应该重视环境的创设,即为儿童提供一种有准备的环境。”显而易见,良好的养成教育环境会对幼儿的行为产生耳濡目染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诱导作用。因此,幼儿园可创设一些榜样激励和争相仿效的良好氛围,使幼儿能较为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

  如:在中2班,我们老师开展了“文明之星”表扬榜,对一周中班级孩子在行为习惯方面取得进步的孩子进行表扬,并在班级的家长园地进行张贴,让所有的孩子和家长都能共同关注。在中2班,很多孩子从小都由爷爷奶奶照顾,在日常生活中,渐渐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习惯。上中班的一一,到现在不会自己穿脱衣服,脱下来的鞋子到处随意乱放。朱老师看到这样的情况之后,组织孩子在午餐后学习如何整理自己的小鞋子,并用照片、视频的形式在班级里进行讲解、师范,并开展了“文明之星”评比活动,对做的好的孩子老师及时进行口头表扬和发放小奖状公示,很快很多孩子都有意识将自己的小鞋子摆整齐。在这样富有激励性的氛围中,中2班的孩子每天睡觉前,都会检查自己的小鞋子,还会互相监督、“举报”。我想,在这样的氛围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必将取得明显的进步。

  2 开展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

  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亚里士多德说过:“德性不是有了才做,而是经常做才有。”《纲要》社会领域的“教育目标”强调指出,幼儿园应“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而在幼儿园的“共同的胜过和活动”就包括教学教学活动、游戏活动和教育实践活动。

  2.1 强调集体活动中教育目标的针对性

  在一些教学活动中,我们要求教师从4个方面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待人有礼貌、遵守规则、爱护环境、勇于表达。为了让教师们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这些研究要点,我们多次开展“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途径”课堂教学的专题研讨活动,并进行集体备课,整个过程从说课、上课、评课三个环节进行全面展示研究过程。

  随着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和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丰富,对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幼儿的要求也随之发生改变。因此,只有不断规范教育目标与教育内容,才能更好地在集体教学中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根据语言、艺术等教学活动表演频繁的特点,在制定结题教学活动时增加了“轮流活动时,幼儿会协商有序地进行,男孩做到女孩优先,并主动为其服务”、“自由坐位或观看表演时,知道矮个子优先在前,高个子主动坐后面”、“安静地观看同伴表演,会鼓掌表示感谢”等细则,教师根据班级实际情况进行调整。通过这些细则规范,班级孩子的习惯意识得到了明显的转变,大部分的孩子都能主动遵守,个别孩子之间也会互相提醒、约束。

  2.2 注意游戏活动中教育方式的随机性

  3-6岁的孩子正处在规则意识萌芽期,是非观念模糊,自我中心的思维特征明显。3-6岁也是幼儿角色游戏的黄金时期,而游戏一般都制定了游戏规则,幼儿可从中得到社会规范意识和伦理道德的最初启蒙。贴近幼儿生活,充满童趣的“娃娃家”每次都是孩子们的抢手游戏。每到区域活动时,大家都争着要去“娃娃家”,由于空间角色的限制,娃娃家区域只能去4个小朋友。于是我们制定了了一个规则:早上来的时候就请小朋友在自己喜欢的游戏上插上游戏卡,先来的先插。而后来的小朋友看见自己喜欢的游戏区域名额已满只好另选它处了。为了让孩子懂得礼貌待人,互相帮助,我们利用游戏时间让特别想去娃娃家而没有去成的小朋友去娃娃家作客,并让孩子们在老师的适时引导下相互学习,相互影响,使孩子们在游戏中自然而然地学会作客、待客之道。

  2.3 丰富社会实践中良好行为习惯的亲身体验

  我们为锻炼幼儿能力,拓展幼儿思维,经常带孩子走向社会,融入生活,让幼儿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良好的交往行为。如大班孩子参观小学,走进小学一年级教室参观,近距离观摩了小学生的课堂教学活动。整齐的课桌、安静的课堂,大哥哥大姐姐上课时笔直的坐姿,郎朗读书声……孩子们立刻感受到了浓浓的学习气氛;中班孩子参观刺绣艺术馆,进一步锻炼幼儿的意志力、提高对“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的理解;小班社区图书馆体验活动,让孩子们学会正确取放图书。在这一系列借书、还书的过程中养成物归原处的好习惯,在自己的同伴遇到还书困难时,孩子们会伸出援手,帮助他们还书、取卡,不知不觉地学会了关心身边的人。每次活动都有计划、总结,活动中不放过每一个教育契机。总之,通过园内、园外的活动开展,教师都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渗透于活动的每个环节,取得较为显著的效果。

  3 注重日常生活中的有机渗透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社会领域中指出:“幼儿的社会性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的发展起来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应对幼儿多观察、多注意,随时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做到及时发现,及时鼓励,让幼儿的良好行为得以巩固并发扬。

  例如:我班有一名幼儿,有一次摔倒在地上大哭起来,旁边的幼儿有的旁观,有的愣着,有的哈哈大笑,有的大声说:“爱哭,一点都不勇敢”。还有的正准备压在这个孩子身上。我走过去轻声问她:“摔疼了吗?勇敢的孩子摔倒了自己爬起来,来老师替你揉揉。”这个孩子在我的鼓励下站了起来。我又对其他孩子说:“小朋友在一起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不能取笑别人,我相信,你们都是些助人为乐的好孩子。”孩子们听了我的话,有的给这个孩子搬来了椅子,有的牵着她的手让她坐下来。几天后的一节游戏活动中,一名幼儿不小心摔倒,站在傍边的天天马上去扶他,并对他说:“老师说过勇敢的孩子摔倒了自己爬起来。”孩子之间的相互鼓励成了良好表现的纽带。由此可以看出,教师抓住一个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小问题进行随机教育,并鼓励和关心幼儿,不仅温暖和激励了一个孩子,而且起到了言传身教的榜样作用,它影响和带动了其他幼儿纷纷模仿的行为,对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4 坚持积极的评价激励导向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组织与实施部分中的第四部分指出:“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教育工作额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教育的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促进每一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

  幼儿之所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一方面就是为了得到教师与家长的肯定。在幼儿表现出良好的行为之后,教师需要利用充分肯定让幼儿认识到该行为的正确性。在表扬与不表扬的情况下,幼儿会认识到什么样的行为是正确的,什么样的行为是错误的。比如,当小朋友主动在饭前洗手时,当小朋友主动帮助其他小朋友时,当幼儿主动和教师打招呼的时候,教师都要及时给予小朋友充分的表扬,让小朋友仪式到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并将其发扬下去。

  5 形成家园的协调共育合力

  前苏联教育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微的任务。”《纲要》还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这些理论都告诉我们,要真正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必须得到家长的积极支持和配合,否则其后果是无法想象的。

  因此,我们要求老师及时与家长沟通,反馈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同时了解幼儿在家的表现和家长的想法和做法。在我们班,每次做手工,我都要求孩子们要将剪下的废纸扔到垃圾箱,不能随意乱扔,要是掉在地上也请大家弯腰捡起来。大部分的孩子都能很好的做到,但是乐乐从来不愿意捡。就这一现象,我及时与乐乐妈妈沟通反馈、共同商议决定,在家里乐乐的一些小事情都鼓励孩子自己完成,也请奶奶能够配合;在幼儿园我们更换交流方式,不再埋怨、训斥,如我说:这些纸片躺在地上,很不高兴,我给他们准备了一个小家,谁来把他们送到家里去呀,并且给他一个垃圾筐。就这样,慢慢的,我们发现了乐乐的变化,虽然还是会弄的满地都是,但是他会和同伴一起捡起来。在对孩子的教育态度上,有的家长对孩子过分严厉苛求,对孩子的差错对辄训斥;有的家长对孩子的不良行为和无理要求百依百顺,无原则地迁就或过分溺爱放纵,这都会使孩子形成不良行为和习惯。教育实践证明,只有家园双方形成教育合力,才能更好地发挥教育的作用,使每位幼儿都健康的成长。

  此外,我们还通过开展一些专题讲座,系统介绍早期养成教育方面的正确观念、相关知识和有效方法;印发一些家庭早期养成教育方面的《家长必读》材料,材料中写清楚家长自身应做到的方面,让家长清楚的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要避免。同时我们以自己良好的师德形象感染家长,促使家长也能注意以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形象影响孩子。

  总之,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只有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而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它贯穿于生活中的各个环节,需要家长、教师的共同努力。在培养幼儿的过程中,教师、家长也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素养和修养,使幼儿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下茁壮成长。

  (作者单位:苏州高新区镇湖幼儿园)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