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运用探析

  • 来源:知识文库
  • 关键字:心理健康,教育,小学
  • 发布时间:2021-03-16 10:00

  素质教育给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新要求,随着教育的深入发展,人们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给予的关注越来越多,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进行正常学习以及生活的基础。由于小学生心理抗压能力较弱,很容易因为一点小挫折产生非常消极的心理,所以在进行班级管理的时候,班主任应该格外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将更多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班级管理中,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科学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使得学生心理抗压能力增强,同时也可以提升班级管理的效率。因此,教师应该立足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制定合理的管理模式,有效地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班级管理工作中,在提升班级管理效率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给学生应该一个健康成长的学习环境,最终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1 在小学班级管理中心理健康教育发挥的作用

  1.1 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说起健康,多数人想到的是身体健康,但是心理健康也属于健康的范畴。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健康成为了人们较为关注的一个方面。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对自身的人际关系进行处理的重要基础,也是一个人在面对巨大的生活压力、工作压力时不屈不挠的斗志。心理健康的人,无论是人际关系还是处理事情的能力都要高于心理缺乏健康的人,尤其是在一些细节事情上的处理能力有着明显的差别。由此可以看出,心理健康教育对一个人的为人处世是多么重要。

  1.2 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

  在小学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极为重要。小学生的特点是对新奇的事物充满无尽的幻想,这阶段是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黄金时期,因此在进行班级管理时,教师应该特别注意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如果学生无法在这个阶段获得很好的心理健康教育,那么就背离了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所以,教师应该趁着学生的生理、心理、思想还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科学合理地将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下去,让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去体验学习以及生活。

  1.3 心理健康教育影响

  在小学生班级管理过程中,教师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实下去可以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学生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得到身心上的协调成长。此外,学生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养成比较良好的判断能力,学生对是非善恶认识变得更加深刻,就会进一步地约束自己的行为。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学生都会正确地看待,不管是挫折还是喜悦,学生也会平常心对待,这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习惯。

  2 在小学班级管理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2.1 实施情感教育

  学生拥有良好的情感可以顺利地将自身的学业完成,而且良好的情感是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由于在整个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学生在其情感上会出现一定的波动性以及情境性,所以学生的情感往往非常容易被自身所处的环境影响,而且学生的情感变化也很容易体现在平时的学习中。因此,在班级管理融入情感教育,使得学生的情感得到强化,学生就能够合理地将自己的情感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同时,学生也会深刻地认识到班级的纪律对于自身学习的重要性,通过情感教育的融入既可以促进教学工作开展,也可以提升班级管理的力度。

  2.2 学习心理教育

  在小学教育中,学习心理教育是不可缺少的一种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开展学习兴趣、学习爱好等方面的培养是提升学生学习心理的主要渠道,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心理可以促进学生带着更高的学习热情参与到教学活动以及班级管理中。此外,学习心理教育的开展还有助于缓解学生的学业压力、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学生的自信心是学生保持高昂学习斗志的最强“兴奋剂”,学生带着自信心可以在面对挫折时越战越勇。

  2.3 自我认识教育

  对学生进行自我认识的教育非常关键,这也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如果学生缺乏自我认识,那么学生在学习上会表现出自负和自卑,在班级管理中表现自大、不合群,在生活中表现的不解人意。这都是学生过高地认识自己或者过低地认识自己造成的。所以,对学生开展自我认识教育的重要性体现出来了,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学习中的优势以及不足,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调整自己的学习规划,从而为班级管理开展打下良好基础。

  3 在小学班级管理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3.1 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

  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可以结合现阶段学生所具备的心理状态,合理地分析学生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专门地为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虽然现阶段部分学校也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单独的课程安排到教学总体规划中,不过因为这些课程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在教学中教师未能有针对性地根据学生的实际心理状态进行教学,所以这些课程取得的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为了进一步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体现出来,相关学校应该针对学生主要心理特征有针对性制定教学计划,从而帮助学习有效解决心理问题。例如,农村留守儿童缺乏关爱,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开展“手拉手”活动给这些学生更多关爱,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关爱,从而更好融入集体,最终提升班级管理的质量。

  3.2 结合德育教育开展心理教育

  德育教育在班级管理中有着重要价值,因此教师可以结合德育教学给学生渗透心理教育,通过两者之间的协调补充让学生从思想上和心理上都可以健康成长。例如,教师可以在班会上开展以“我爱我的班级”为主题的德育教育,让学生明白班级在学生学习中的重要性,让学生可以热爱自己班级中的桌椅、绿植、同学、老师以及卫生用具,然后将心理教育穿插其中,在讲到热爱同学时,教师可以将嫉妒、怨恨这些心理教育因素穿插其中,让学生了解到嫉妒、怨恨心理的存在会对学生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同时会给整个班级管理带来怎样的影响,让学生在思想上和心理上认识到这些不良情绪的坏处,这样可以提升学生的认识,进一步强化班级管理。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最大优势在于可以免除学生由于“心理问题”四个字产生的恐惧心理,不在让学生听到这四个字而发生畏惧,借助于德育教学学生可以更能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这对于保障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所以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将这两者融合,在管理中潜移默化使得学生学到更多心理健康知识。

  3.3 在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的心理健康并不是通过班会或者教师引导就可以很好实现,这需要班级整体上形成一个更加良好的氛围,在这种氛围影响下实现心理教育的融入。在教师开展班级管理的时候,因为很多班主任都是兼任学科教师,所以作为班级管理者的班主任,此时可以通过教学将更多的心理教育体现出来,进一步通过心理教育提升班级管理的质量。例如,班主任是数学教师可以在计算复杂的数学题时,让学生不要急躁,按照解题思路循序渐进地计算,从而使得学生心理压力减少,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可以使得自身的紧张程度得到放松,从而提升学生思维活跃度,使学生更好地去学习;班主任是体育教师时,在体育活动中教会学生团结合作的良好心理素质,让学生团结一致为班级管理作出贡献。

  3.4 通过学生自我评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作为班级的管理角色的班主任应该认识到小学生心理正处于成长阶段,所以通过学生自我的认识可以提升班级管理的效率。教师定期开展与学生的交流讨论会,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三至五人,教师可让学生将自己的优点以及缺点说出来,然后与其他的同学交流讨论改进的方法,对自己不能很好改进的地方,学生可以请教其他同学,这样学生就能对自己有一个更加全面地认识,在这种认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也会提升,通过同学间的客观评价可以使得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在班级中的定位,在以后的班级管理中,学生可以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3.5 建立心理健康小组

  教师可以通过班级主要班干部组成心理健康小组,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教师会发现一些学生的心理出现问题,但是如果通过教师的问询,学生由于胆怯的心理往往不能很好地与教师交流。所以教师此时可以通过心理健康小组的辅导作用提升心理教育的渗透效果。这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在于教师可以将一些自己处理不好的问题通过学生之间的融洽关系处理得更好,从而很好地将使得学生健康成长。此外,心理健康小组的作用还体现在人性化的方面,由于一些学生对成年的的心理畏惧程度较高,作为教师很难将学生内心组深处的情感挖掘出来,所以通过同龄人之间的交流可以很好让教师了解到学生的心理想法,从而制定合理班级管理方法进行学生管理。

  3.6 利用板报宣传

  在进行班级管理时,教师可以利用班级的黑板或墙报进行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利用板报可以更加灵活多样地将心理健康知识展示出来。这些板报的内容可以是图画配合文字的形式,这样可以很好地向学生宣传更多的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内容,从而解答学生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教师可以定期将一些有关于缓解心理压力的方法粘贴在版报上,在课上提倡学生在课下学习板报中的内容,这样学生可以根据版报上的内容自主解决心理问题,可以说,板报的形式可以很好地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生的群体中。由于板报宣传的形式具有非常高的灵活度,学生还可以随时随地去学习这些内容,这可以很好地在帮助班主任开展班级管理工作的基础上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中。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小学班级管理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同时也可以提升班级管理的质量。在进行时的班级管理时,教师需要从多方面因素尽心思考,立足于学生当前阶段的心理健康状态,制定合理的教育模式将心理教育融入其中,让学生在班级管理中心理素质得到提升,让学生带着良好的心理素质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最后从全面上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作者单位:甘肃省庆阳市庆城县庆华小学)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