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前十自动化国家/地区
近日,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发布的报告显示,全球制造业的平均机器人密度创下每万名员工拥有113台的新纪录。按地区划分,西欧(225台)和北欧(204台)的自动化生产程度最高,其次是北美(153台)和东南亚(119台)。自动化程度居世界前十的国家/地区依次为:1. 新加坡,2. 韩国,3. 日本,4. 德国,5. 瑞典,6. 丹麦,7. 中国香港,8. 中国台北,9.美国,10. 比利时/卢森堡。
通过机器人密度可以对不同经济规模的国家自动化快速发展进程进行比较。2019年新加坡每万名员工拥有918台机器人⸺这一数字远高于多数国家/地区,是目前机器人密度最高的国家。电子行业,尤其是半导体和计算机外围设备是新加坡工业机器人的主要应用行业,占机器人总存量的75%。
韩国排名第二,2019年每万名员工拥有868台机器人。韩国在液晶显示器和存储器芯片制造领域处于市场领先地位,三星和LG等公司位居榜首,韩国也是汽车和电动汽车电池制造业的主要生产基地。
日本(364台)和德国(346台)分别排名第三和第四。日本是世界上占主导地位的机器人制造国,在日本甚至由机器人组装机器人,全球机器人产量的近一半(47%)是在日本制造的。日本机器人在役存量按应用行业分,电器电子行业占比34%,汽车行业占比32%,金属及机械行业占比13%。德国则是欧洲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占据欧洲38%的工业机器人市场份额,远高于其他欧洲国家。德国汽车行业的机器人密度位居世界前列,同时汽车行业的就业人数持续增长,从2010年的72万人到2019年增加至近85万人。
瑞典机器人密度为274台,仍然排在第五位,应用行业中,金属和汽车占比均为35%。
美国的机器人密度增加到228台。2019年,美国汽车市场再次成为继中国之后的全球第二大汽车市场,汽车和轻型车产量均位居第二。美国和中国都被认为是全球汽车制造商竞争激烈的市场。
中国的机器人密度持续快速增长:目前,中国整体的机器人密度在世界制造业中排名第15位。除了汽车制造业,中国还是电子设备、电池、半导体和微芯片的主要生产国家。
2021年机器人五大发展趋势
自2010至2019十年间,工业机器人的年销量翻了三倍全球总销量达到38.1万台。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的报告还揭示了重塑全球工业的机器人产业呈现的五大发展趋势⸺机器人学习新技能、机器人应用在智能工厂、机器人进入新的应用行业、机器人减少碳排放量、机器人助力稳定供应链。
其中,机器人学习新技能⸺将人工智能软件与视觉和其他传感系统相结合,使机器人能够完成有挑战性的任务,例如无序抓取等过去只有人工才能完成的工作。新一代机器人更容易安装和编程,而且可以互相连接,通信协议的技术进步使机器人无缝集成到自动化和工业4.0战略中。
而机器人进入新的应用行业则是基于互联互通技术取得突破,促进了机器人在一些最近才进行自动化转型的制造业中的进一步应用,如食品和饮料业、纺织业、木制品和塑料行业。持续的数字化转型将带来全新的商业模式,厂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容易实现多样化生产。在智能工厂里,不同的产品可以由同一台设备组装生产,传统意义的生产线已经不复存在。
机器人助力稳定供应链⸺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使全球化供应链的弱点凸显出来,制造商借此机会以完全不同的视角重新思考供应布局。当通过自动化提高生产率时,制造商大大增加了生产的灵活性,这在大多数欧盟、北美、日本或韩国等高薪资国家是不可能实现的。机器人自动化提高了生产率、灵活性和安全性。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