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广东省发展汽车战略性支柱产业面临的问题及相关建议——专访知名学者李礼夫教授

  • 来源:广东经济
  • 关键字:产业.广东,规模
  • 发布时间:2021-03-23 21:34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制造强省建设的工作部署,加快发展汽车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促进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高端,2020 年9 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发布了《广东省发展汽车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1-2025 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为进一步展示广东省推动汽车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发展的行动计划,解读计划的总体思路和做法,日前,本刊记者就广东省汽车产业创新能力提升、产业规模提升、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发展以及相关人才培养等问题,对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院长李礼夫教授进行了专访。

  开源转型,推动广东省汽车零部件产业规模提升

  近年来,广东汽车制造业企业数量和规模保持稳定增长。截至2020 年三季度末,全省共有规模以上整车制造企业27 家,汽车零部件企业876 家。从产业规模的角度上看,广东已形成日系、欧美系以及自主品牌多元化产业发展格局,汽车产量和汽车销售额均居于全国首位。但由于受产业结构、核心技术缺乏等因素约束,广东省汽车产业规模提升遭遇瓶颈,产业发展速度逐年下滑,下行压力较大。因此,推动广东省汽车产业结构调整,加速关键零部件领域核心技术研发突破,对广东省发展汽车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尤为重要。

  李礼夫表示,要推动广东省汽车零部件产业规模提升、关键零部件研发的突破发展,从大方向来说要全面贯彻落实《行动计划》中的重点任务和重点工程。特别是持续深化合作,坚持传统与新能源汽车共同发展的重点任务以及产业链提升工程,推动汽车零部件产业从提供零件和部件的配套向模块化、系列化发展。从广东省的汽车产业总体发展程度看,现阶段仍存在汽车零部件产业规模与整车生产不相适应,发动机、变速箱等关键零部件自给率不高的问题。针对此问题提出应对措施,首先应了解汽车产业链构成:汽车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由数以万计的零件组成的产品之一,因此汽车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性十分强。“汽车整车生产企业的发展,能够带动上下游的许多企业,为很多就业岗位提供保障。这也是2008 年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美国汽车企业陷入困境的时候,美国政府出资救助通用汽车以及克莱斯勒等汽车企业的根本原因。”他介绍。

  汽车产业链包括整车设计与制造业、零部件制造业、相关工业、汽车服务贸易业和相关法律支撑体系。广东省的汽车制造业规模较大,拥有的产业链相对完整,但是汽车零部件的产业规模与整车生产的规模并不相适应。“回顾广东省的发展历程,改革开放以来,从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得重大成功,到上世纪80 年代确定市场经济、工业化起步,再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进入工业化后期,广东省的工业制造业,特别是汽车零部件制造业的基础始终是比较薄弱的。”李礼夫说。据了解,广东省汽车产业发展的优势在于,整车生产已具备一定规模,整车生产企业的四大工艺,包括:冲压工艺、焊接工艺、涂装工艺、总装工艺等技术也十分先进。但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整车生产所需要的其余数千个零部件生产依赖外省和进口,本省自给率较低。

  在李礼夫看来,广东省要发展汽车支柱战略性产业集群,需要重点进行“开源”“转型” 两项工作。首先是“开源”,也就是引导、推动国内其他省份以及国外的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在广东省的相关投资项目落地,加大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完善金融扶持政策。整车生产企业同时也要与零部件企业加强合作,在核心零部件研发方面加大力度,提升广东省汽车零部件生产规模,提升产业链。另一方面,“转型”工作的重点在于引导、帮助省内的相关企业进行转型。比如,肇庆等地有很多五金制造企业,当地政府可以对这类企业提供一定程度的政策、资金支持,适度孵化,帮助它们向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转型,从另一个角度解决广东汽车零部件生产与整车生产规模不相适应的问题。从高校院所的角度来看,也应该加大汽车零部件制造以及汽车关键零部件研发的人才培养,通过校企产学研合作的模式,为上述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

  合理规划,加大投入,促进核心技术研发突破

  “汽车,不仅仅是一种代步工具,除了有极大的经济拉动性以外,更代表着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化,但是汽车也有它自身的特点。”李礼夫介绍,汽车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有三个:一是污染严重。传统汽车排放物中含有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以及颗粒物等污染物,对人体以及环境都会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目前汽车污染已经成为我国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是造成雾霾、光化学烟雾污染的重要原因。近年来全国机动车四项污染物排放总量达到数千万吨的级别,对此方面的污染治理迫在眉睫。二是交通拥堵的问题。由于城市规划与交通规划不协调、静态交通容量不足、车路矛盾等原因,导致交通拥堵成为饱受多方诟病的问题,严重影响人们日常出行。三是生命安全问题。虽然近年来,随着道路交通体系的运输能力以及人们的交通安全意识日益提高,道路交通事故率及死亡率有所下降,但是交通事故在我国仍每年带走超过五万条无辜生命,是最严重的致死原因之一,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不计其数。李礼夫认为,发展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以上三个与汽车相关的重要问题。首先,通过新能源汽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污染严重的问题。氢燃料、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的燃料来源十分丰富,通过加大新能源公共交通措施投入,可以很大程度减少汽车污染物排放,局部解决污染问题。此外,透过现代化的智能信息技术,构建人与车、车与车、车与路的智能网络,实现“智能网联”,不断采集实时交通路况,传输、处理数据,并将信息传递给交通参与者,提高道路使用效率,能高效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最后,不断发展智能网联汽车,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驾驶者识别路况,提高驾驶安全性,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道路交通事故率,挽救无数生命。“发展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就是为了不断解决汽车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也成为了国际上业界公认的主要解决方案。”他说道。

  《行动计划》中提到,广东省电子信息制造业基础雄厚,对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等新兴领域的跨行业融合具有领先优势,但是仍存在核心关键零部件如MCU、IGBT 芯片等核心组件高度依赖进口的问题。李礼夫认为,造成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国汽车工业起步较晚,发展历史较短,导致核心技术缺乏。以往在发展汽车产业核心技术方面,由于发展速度的需要,导致前期缺少合理的战略布局。而现在由于国际贸易摩擦等多方面的因素,国内车规级芯片发展遭遇发展瓶颈,发展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所需要的车规级芯片亟需国产替代。他表示,广东要发展汽车芯片,摆脱核心组件过度依赖进口,解决的思路有两个方面:一是引导省内通用芯片厂商向汽车产业融合。汽车是由上万个零部件组成的产品,其中包括许多对性能要求不高的芯片,应用于汽车各个部位的控制单元。实际上广东省大部分芯片厂商都能完成此类芯片的生产,如深圳的通用芯片厂商能达到生产标准,但是对此类芯片厂商来说汽车级芯片生产竞争力较低,效益不高。因此对通用芯片厂商适当引导,给予一定程度的政策和资金的支持,鼓励他们向汽车产业融合,可以一定程度促进广东汽车芯片产业规模的扩大,在此基础上加大对高端芯片研发的投入,实现可持续发展。二是合理规划,加大投入,突破高端关键组件核心技术研发瓶颈。广东要发展车规级MCU、IGBT 芯片,摆脱依赖进口的现状,实现完全国产替代,现阶段来说难度较大。比如MCU 芯片的用途等级可以分为商业级、工业级、汽车级及军工级,其中车规级MCU 芯片对工作温度、交付良率以及工作寿命要求都十分高,仅次于军工级MCU 芯片,而现阶段车规级MCU 芯片仍然是国际厂商的天下。另一方面,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应用于电池管理系统、电动控制系统、空调系统以及充电系统的IGBT 芯片,由于国内厂商起步较晚,与国际厂商相比也形成了较高的行业壁垒。除了技术落后,国内芯片研发还存在核心技术人才缺失的问题。车规级芯片是长期性、综合性的研发项目,带有应用性,包括理论研究、实验、研究成果产业化,都需要经历较为漫长的过程。“在汽车高端核心组件研发方面,需要进行合理的规划,加大资金投入,鼓励和支持广东省汽车、芯片制造企业引进研发机构、研发团队和优势技术等各方面创新资源;另一方面,广东高校院所应关注汽车产业的痛点难点,加强校企产学研合作,有针对性地对人才进行培养。”李礼夫强调。

  校企产学研合作,加速研发技术熟化

  无论是“开源转型”,推动广东省传统汽车发动机、变速箱等零部件产业规模的提升,还是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核心组件的研发突破,都离不开专业人才对产业的支持,离不开高校院所源源不断地向企业输送人才,支撑广东汽车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作为教学型高校,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在办学模式和教学管理方面,继承了其母体——华南理工大学的优秀基因,对人才培养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满足广东省发展需求为前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校认为,大学是培养学生学习力、思想力、行动力的过程,也就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逻辑思维的能力以及总结知识并付诸行动的能力,这三点浓缩之后,形成学生的创造力,这是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成立以来始终贯彻的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过程。为了有针对性地培养汽车产业人才,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成立了多个实验中心和创新创业基地以鼓励学生投入到教学实践中,包括:广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新能源汽车等21 个专业实验室、4 个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和与国内著名企业合作建立的就业实习实践基地。实验中心和创新创业基地为学生提供学习与实践纯电动汽车、氢燃料电池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设计与制造、动力电池技术、汽车轻量化技术、汽车智能制造技术等的基地。此外,为了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合作,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方向,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与广汽研究院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中心、东风日产技术中心、东风日产数据服务公司等企业研发部门进行校企合作,加强产学研结合。在推动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方面,分别与飞驰汽车、浙江天行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成立飞驰·华广新能源汽车联合实验室和P a n o s im 联合实验室,通过合作创新,研究开发能够满足企业和行业需求的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产品,实现产学研协同育人和服务于粤港澳大湾区新能源汽车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