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惯性

  • 来源:安邸AD
  • 关键字:技术,工人,雕刻
  • 发布时间:2021-03-27 18:38

  杨振中的个展《现形》日前在上海仁庐展出。他运用时下最新的3D雕刻技术,结合福建崇武地区雕塑工厂的劳动者手工制作,完成了一批令人惊叹的全新石雕。这些石材被雕刻成锁链缠绕和勾连的造型,锁链并非后期添加的,而是全部利用3D雕刻技术从石料中整体切割出来的,再经由熟练工人手打磨出精细的镂空形态,作品展现了新技术的魅力。

  20世纪80年代,杨振中最初学的是服装设计,后来转向绘画,毕业之后的创作却始于摄影和录像。从20世纪90年代末起,他一直以“新媒体艺术家”的身份活跃在艺术舞台上。但他说:“过去根本没有‘新媒体’这样的说法。艺术无法用媒体定义,再说何谓‘新’呢?今天我们认为新的明天可能就会变成旧的了。”不过,他对此也不以为意,说“别人怎么说都行,完全不会影响我。”

  真正的“新”,在杨振中这里,或许替换为“陌生”更为准确。“我每次做一件新作品时,总是试图进入一种陌生的状态,材料可能是陌生的,题材也是陌生的……在崇武,我跟工人们开玩笑说我是一个‘新’雕塑家,尽管看上去年纪不小了。倒不是说我以前没做过雕塑,我做过金属的,但我做石雕完全是新手,一点儿都不懂,从零开始。”接触时间过长的人很容易陷入惯性和程式化的处理方式,对于有些东西,他们不会想到,也不会去碰。

  作为生手,杨振中的优势在于他没有任何禁忌和条框的限制,无论想到什么,只管放手去干。“困难始终会有,但整个过程非常有趣”,他说自己做新作品的时候通常都处于这样一种状态。

  杨振中生性不愿意待在舒适区。“其实并非刻意,有时候只是机缘。”他说,这回开始做石雕也只是刚好因为与仁庐艺廊合作,他被带到了意大利的石材厂去参观,看到了处理石头这种没尝试过的新材料的机会,就忍不住想尝试用来创作。“有些东西就这样碰出来了。” 在杨振中看来,有些艺术项目一次就完结了,再做只是多余。有些项目值得长期进行,“比如《我会死的》,已经做了二十多年。随着时代和技术的发展,这个项目自然具有延续的意义。对于石雕,我会继续探索下去。风格不是艺术家要考虑的,艺术家应该去突破它。其实等到回头再看,你会发现,有些痕迹是一个艺术家作为个体永远摆脱不了的”。回顾杨振中的整个创作历程,我们会发现,黑色幽默总是犀利地闪现在他的社会观察之中。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