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有效合作案例分析与思考

  众所周知, 孩子的教育涉及三大因素: 家庭、学校和社会。这三大因素事关方方面面, 是一个系统工程。而对于小学生而言, 前两者是关键, 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在我的教育生涯里, 曾遇到过许许多多的事, 但其中一件事让我至今记忆犹新、难以忘怀。

  有个孩子, 出生时因难产导致脑瘫, 到了上学年龄本应报读特殊教育学校, 但家长出于种种考虑,隐瞒病情, 让孩子就近入读了我们这所普通学校。而学校不知孩子的底细, 把他随机分到了某个班里。

  “这孩子可真难教! 几个最基本最简单的声母、韵母和象形字,用尽各种方法, 他还是记不住!” 任课老师告诉我。面对这样的学生, 似乎教了等于白教。我对任课老师说: “尽力就好, 尽责就行,他的成绩可以另计, 不影响班上的成绩总评。”

  尽管如此, 我们并没有放弃,而是反复摸索适合他的教学路径。而这种态度和做法也深深地感动了家长, 使家长开始密切地与老师合作。经过老师和家长的不懈努力,这个孩子在读三年级时, 取得了惊人的成绩: 语文、数学和英语均为良好。我情不自禁地夸奖老师和家长, 老师们却谦逊地说: “要谢就谢家长, 家长的付出比我们多得多。凡是我们吩咐要做的事, 家长都百分之百地做到, 并且毫无怨言。还经常主动与我们沟通, 反映孩子在家的综合表现。”

  可见, 只有学校和家庭共同合作, 才能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 从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此外, 还有以下三点值得老师们去思考与践行。

  一、获得信任与支持

  我们为何要让孩子接受学校教育? 其原因不言自明, 因为老师有着较高的专业素养和较强的育人能力, 他们作为教育的主导者和实施者, 是学校教育的关键。作为老师应该努力取得家长和社会的认同,从而使他们信任和支持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

  我任教的班级中曾有个很聪明的孩子, 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甚至无师自通。但他有个问题就是上课爱与同桌说闲话, 做小动作, 干扰其他同学听课。为了让孩子改善问题行为, 我安排他与一位很文静的女生同桌。孩子回家后很不开心, 但家长了解事情原委后理解了老师的用意, 便站在老师的角度开导孩子。调位之初, 孩子的问题确实好转了一些, 可是时间一长, 又故态复萌。无奈之下, 我让他坐在讲台旁边, 与讲台平起平坐。此举安排之前, 我又与家长沟通, 这次家长二话不说就举手赞同。孩子回家后, 家长耐心开导儿子, 让他想想老师这样做的目的。与此同时,让他相信只要认错并改正, 老师一定会让他坐回原位。后来, 在家长的支持与配合下, 孩子的问题行为慢慢改善, 成长得很好, 还考上了重点大学。

  学校教育无小事, 事事皆育人。爱学生的老师, 才会严格要求学生, 密切关注其一言一行。因此, 老师需要获得家长的信任与支持, 如此才能更好地开展教书育人的工作。

  二、获得包容与理解

  身为父母的我们, 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时都常常愁眉苦脸、束手无策。而老师每天面对的学生少则 50 人左右, 多则100 人有余, 可以说, 每天都在考验我们的耐心、细心、恒心, 更考验着老师的爱心。

  俗话说: “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 老师在教学中也同样会有不足和局限, 这是主客观因素所致的。因此, 我们要不断促进自身专业成长, 提高教书育人的能力, 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 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 因材施教、培优扶后; 还要改革创新、研究课题, 追求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探寻课堂效率的最大化。

  三、多沟通, 多协商

  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 无法重来, 需要我们慎重对待。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 老师要与家长多多沟通、好好协商, 从而消除误会、解决问题。

  沟通时, 要努力做到目标一致、态度诚恳, 不带偏见、不感情用事, 不指责、不抱怨。对家长反映的问题, 需冷静、冷静、再冷静。在具体沟通时, 可以先让家长慢慢细说事情的原委, 再询问知情的同学, 最后再亲自与相关的老师沟通。千万别听信一面之词, 而是要全面、深入、细致地了解事情的真相, 这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

  (作者单位: 广东江门市江华小学)

  责任编辑晁芳芳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