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全面开启 中国开启新征程的蓝图
- 来源:中国会展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中国,新征程,蓝图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1-04-10 10:15
本刊讯(编辑 付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4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开幕。2100多名全国政协委员将紧紧围绕中共中央决策部署,聚焦“十四五”规划纲要制定和实施,扎实履职尽责、积极建言资政、广泛凝聚共识,汇聚起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的智慧和力量。
3月4日,下午3时,张庆黎宣布大会开幕,全体起立,奏唱国歌。大会首先审议通过了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议程。
汪洋代表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向大会报告工作。汪洋指出,2020年是新中国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在中共中央坚强领导下,政协全国委员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扣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认真履职尽责,紧盯社会重大关切加强思想政治引领,紧抓专门协商机构制度建设增强工作效能,为实现“十三五”目标作出了积极贡献,专门协商机构建设展现新风貌,服务中心任务取得新成绩,广大政协委员在特殊年份书写了特殊的“委员作业”。
汪洋从5个方面总结了过去一年全国政协的工作。一是深化理论学习,深入开展委员读书活动,进一步筑牢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思想根基。二是深入协商履职,有效运用各种协商形式,发挥网络议政优势,确保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履职活动不松、不乱、不断。三是继续完善委员讲堂、重大专项工作委员宣讲团、谈心谈话等载体平台,健全从党内到党外、从委员到界别群众的凝聚共识工作格局,汇聚团结合作正能量。四是完善政协工作制度体系,推动贯彻中央政协工作会议精神走深走实。五是加强自身建设,发挥专门委员会联系界别、服务委员功能,提高政协工作质量和水平。
汪洋强调,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人民政协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中共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围绕中共中央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做好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工作,以高水平履职服务高质量发展,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集聚众智、汇聚众力。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我国发展仍面临不少风险挑战,但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我们要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巩固恢复性增长基础,努力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进出口量稳质升,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经济增速是综合性指标,今年预期目标设定为6%以上,考虑了经济运行恢复情况,有利于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推进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经济增速、就业、物价等预期目标,体现了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要求,与今后目标平稳衔接,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做好今年工作,要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持常态化防控和局部应急处置有机结合,继续毫不放松做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工作,抓好重点区域和关键环节防控,补上短板漏洞,严防出现聚集性疫情和散发病例传播扩散,有序推进疫苗研制和免费接种,提高科学精准防控能力和水平。
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11日举行闭幕会,“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获表决通过。至此,中国未来5年至15年发展定下总路线图。这是中国开启新征程的蓝图,更是国人共同的行动纲领。
这是一份有“现代感”的蓝图,指向一个更注重高质量发展的中国。
当今世界,GDP增速早已不是衡量一国经济实力的唯一标尺。经济结构是否合理,劳动生产率高还是低,能否实现绿色发展,都是评判经济发展成效的重要指标。
近年来,中国一直在努力避免“唯GDP论”,集中精力推动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官方多次强调,当前中国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集中体现在发展质量上,必须把发展质量问题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
最新通过的路线图越发凸显了这一理念。在“十四五”规划中,中国罕见地没有设置具体经济增速目标,只将GDP指标值表述为年均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各年度视情提出”。这在中国五年规划史上还是第一次。
不以具体增速目标做“硬约束”是一个更加明确的信号,表明今后中国将把重点进一步转向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这是一份有“幸福感”的蓝图,指向一个更注重民生福祉的中国。
中国向来主张“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民生稳,人心就稳,社会就稳”,要求抓住民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实保障基本民生。疫情蔓延时不惜成本、不计代价救治每一个生命,经济面临巨大冲击时仍千方百计消除绝对贫困,都是“人民至上”理念的体现。
站在新发展阶段,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在中国未来15年远景目标中占据的位置越发醒目。
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GDP增长基本同步,到完善最低工资标准,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从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提高到95%,到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从有效控制儿童肥胖和近视,到消除就业性别歧视……规划纲要的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对“人”的关注,这种价值观将日益体现在今后中国发展的方方面面。
这是一份有“未来感”的蓝图,指向一个更注重科技创新的中国。
靠传统产业竞争已经成为历史。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加速演进,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云计算、5G等新技术广泛应用,人类已进入数字经济时代,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也日益体现在关键核心技术,以及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比拼。
根据规划纲要,未来5年中国创新能力要“显著提升”,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将达到7%以上。
中国决心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计划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并集中优势资源攻关新发突发传染病和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关键元器件零部件和基础材料等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
此外,中国还将在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7%。
对中国来说,这些雄心勃勃的目标不仅意味着补齐关键领域的科技短板,维护国家经济主权、经济安全,更是进军科技强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抢占先机的象征。
在中国乃至整个世界都处于发展进程中关键时刻之际,这张总路线图既体现了中国的强国新愿景,也为全球带来了海量新机遇。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开放合作的践行者,中国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将给世界经济持续贡献新动能,助其走出疫情冲击后“更上一层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