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我今年的工作是从“开不完的会”开始的。
2019年年底零星听到有关疫情的消息时,我和其他合伙人并没有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以为就像当年的“非典”一样,最多是区域性的爆发。
而到武汉封城时,整个公司已经陷入了疯狂开会的状态,不仅要重新梳理被投公司的现金流,还要对整个基金的现金回报贡献(DPI)做出调整。
我在天图投资看消费赛道已经 6年了。要知道,消费企业,特别是线下企业,房租、人员工资这类刚性成本是省不了的,不开业就意味着现金流只出不进,即便是做电商的企业,疫情也会影响其供应链。所以我们做投资的,就要考虑到各种解决方案。一些企业如果熬不到疫情结束,我们要帮它们找新的融资,或者找银行配资,或者自己再投它们一些钱。
更让我们焦虑的是,没人能预测疫情何时结束。我们基金的出资名单里,有来自政府、企业、家族方面的钱,所以当时准备了很多套方案和每个出资人沟通,从3个月到 6个月、9个月,甚至如果整个2020 年疫情都结束不了,我们要告诉这些出资人应该怎么办。他们都很理解疫情这种不可抗风险,但那段时间,我还是焦虑到晚上失眠、喉咙长泡,只能靠早起跑步来缓解,在最沮丧的时候,我也会想,这个行业是不是要暂停一段时间了。
这种焦虑一直持续到今年4月才有所缓和,当时我们密切关注企业的经营数据,发现一些线下企业的现金流开始打平了,有的通过开拓线上下单、外卖配送,也恢复了一些收入。基本到5月中旬,我们就判断疫情不会再带来毁灭性风险了。
当时我在公司开了一个会,对市场下了几个判断。我认为消费市场会快速反弹,在疫情中得以存活下来的公司,后面会有很好的增长机会。投资机构和企业之前都没有遇到疫情这种危机,会比较谨慎,但我觉得不能只看风险,还应该看到其中的机会。于是我们就开始疯狂研究项目、投项目。我对内部的要求是今年看项目不能像过去那样慢悠悠的,而要速战速决。
今年是我们VC投资团队成立4 年以来,投项目最多的一年,也是金额最大的一年。最近3个月我的飞行里程相当于原来的6个月,因为频繁出差,我家小孩的学校要求我每周把健康码截图发过去,这也成为我的“工作”内容之一。
对于消费赛道,我们一直都是有信心的。从一些线性的指标来看,现在中国人均GDP超过了1万美元,这很利于新的本土品牌崛起,同时中国的供应链的成熟为品牌创新提供基础,消费领域的互联网基础设施也很完善,所以我预计未来 5年内,消费赛道的创业还是很有机会的。
但我没有预料到的是,今年很多原来根本不看消费的基金,也全部进入这个赛道了。这种感觉就像,原来这条路上你看不到几个人,突然有一天全是人,一方面你很高兴自己没有走错路,一方面发现登顶的路更加拥挤了。
当很多基金涌入消费赛道后,被投企业的估值会被拉到平均线以上,这个问题我们内部争论过,但想想,如果真的投到了好企业,贵一点也不是那么重要了。另外现在竞争激烈,我们需要更快作出投资判断。前段时间我们投了一个母婴赛道的公司,从研究行业到投资落地,只用了不到一个月,之前可能需要半年到一年的时间。
疫情确实给消费市场带来了一些变化,比如今年大家对消费类企业“数字化”的能力更为看重了,因为数字化可以提高企业经营效率,还能根据用户的消费行为分析,调整自己的销售结构。当然,这和疫情期间人们都习惯了线上下单有很大关系。今年的双11,我们也发现跑出了非常多的新品牌,所以投资人需要不断学习和理解新东西。
现在回过头看,疫情让我看到了很多不一样的东西。比如企业家精神,我看到很多企业家并没有首先关注自己“活下去”的问题,而是快速加入到抗疫中去。比如我们投的百果园、奈雪的茶、茶颜悦色等企业都在第一时间往武汉的医院捐款捐物。
另外,今年的“魔幻”经历也让很多“关系”变得紧密。我看到很多被投企业的员工主动提出疫情的几个月可以不拿工资,与企业共渡难关,这种命运共同体般的雇佣关系更紧密了。以及,企业和投资机构之间的交流也更多了,因为大家都更有风险意识,希望共同承担风险,在此之前,很多企业是不愿意和投资人多聊的。
对于未来一年,我个人没有太多与众不同的规划,作为投资人,无非就是希望有的企业能顺利上市,有的企业能顺利再融资,有的企业可以把收入规模做大,完成之前制定的经营计划。
我们这个行业,能和预期相比没有变化,那就是最大的成功。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