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衣饰“暖手神器”

  •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
  • 关键字:唐代,衣饰,暖手神器
  • 发布时间:2021-04-22 21:54

  唐代玄宗末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携杨贵妃一行人仓皇逃离长安。行至马嵬驿,六军不发,杨贵妃便成了战乱中的一个牺牲品,为平众愤被高力士等人缢杀,尸体也被匆忙埋葬。待到唐玄宗重返长安,第一件事就是密令宦官移葬贵妃,然而派去的人却未见遗体,“唯余香囊”。后来唐代诗人张怙也在诗中感慨此事云:“蹙金妃子小花囊,消耗胸前结旧香。谁为君王重解得,一生遗恨系心肠。”

  贵妃尸体无存,同为有机物的香囊却完好无损,便容易使人产生许多浪漫联想,更有传言说贵妃未亡,而是远渡东瀛…… 直至1963 年,西安南部沙坡村唐代墓中,出土四枚鎏金镂银的金属圆球,学者们恍然大悟:原来这才是唐代的“香囊”,难怪不会腐化了。

  唐代金银香囊与我们印象中以绸缎包裹、储有香料的“香囊”不同,它更像是熏香炉的近亲。为了满足“熏香”“取暖” 的需要,金银香囊都设计为球形,上下半球分别作为囊盖和囊体,用子母扣扣合而成,采用悬挂的方式固定放置;香囊内外分三层,里面两个圆环起到调节的作用,用短轴将中间盛放香料的香盂与外壳铆接。其型制在史书上,最早记载于东晋葛洪所撰的《西京杂记》,里面讲到:汉武帝时,长安匠人丁缓制成了一种“被中香炉”,在炉中贮存香料,点燃后放在被褥之中,随意滚动,其内香盂始终保持水平,火星也不会倾撒出来。这里提到的“被中香炉”便是唐代金银香囊的肇始。

  目前出土的金银香囊,主要制作工艺基本一样:要使香气散发出来,便需在外壁镂出透气孔,即采用镂空工艺制作花纹;鎏金工艺则在视觉上提高了它的艺术价值,由于只在器物纹样部分鎏金,银白色与金黄色形成鲜明的对比;香囊器形较小,錾刻纹样则需要磨制细小的线錾。以西安沙坡村出土的鎏金团花飞鸟纹银香囊来说,在器形直径只有4.8 厘米大小的球体表面,鸟的轮廓形态、植物形象都以严谨的写实手法錾刻而成,线条干净利落,疏密穿插变化,使其玲珑美观。在金银香囊上体现出来的审美情趣,更是折射了唐代社会开放的精神面貌——摆脱传统宗教纹样的束缚,多以鸟兽、植物为描绘对象,变得大众化、多样化和世俗化。

  在唐代出土的文物中,金银香囊无论是数量,还是器形的统一性、出土点的广泛性,都能说明它在当时已经普及,常被皇家贵族佩戴。白居易也曾在诗中描绘道: “拂胸轻粉絮,暖手小香囊。”可见,金银香囊不仅能佩戴作衣饰用,还能拿在手上把玩,实乃寒冬时节的“暖手神器”。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