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已去,思想犹存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在中华文化中,“先生”是一个独特的词语。追本溯源,“先生”本指先生于己之人,而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因而有道之人便接替年长者而为“先生”。先生于斯,便具传道者之义。然圣人亦人,况于先生乎? 一切生灵终将归于尘土,但他们的“道”却不会随着先生的生命一同逝去,留给后人的,是先生于长风磨洗中愈加璀璨夺目的思想, 明星煌煌,山高水长。

  先生所留,其言谆谆。先生的话语,恐怕只有有幸成为其徒的学子们能够切身听闻。然而思凝于言,言载于文,文传于世。先生之所留,故在其格言之中矣。想当年蔡元培先生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之嘱,陈寅恪先生“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之道,其作为中华民国一代知识分子的思想结晶,至今仍被北大与清华的学子们奉为精神之指引。

  但倘若先生所留仅为几句哲言,其感召力则远远不够。依凭高位,垄断话语,空谈圣人大义者终将随其权力高塔的崩摧而一并消逝。先生凭借其文化上的高位,固然能令其格言流传后世,然能使其思想长久滋养后人,在于他们对自己思想的践行。陶行知先生以其名告诫自己“知行合一”,他不仅留下了理论知识,更是将指引后人的思想用于他躬行的实践。切身了解平民, 亲办平民教育, 他的事迹已经成为历史,但他留给人们的“行是知之始”的道理却在他的亲力亲为中得到印证, 更指引着后人习之践之。先生之道,便自然留于后世为人铭记。格言犹如呼唤, 呼唤若在思想的空谷便会响亮非常,但在密林中则会喑哑无声,此时只有躬亲实践,在密林中奔走呼号方可让思想为众人所知。

  仰之弥高的苍茫云山是先生个人的修为,而发掘其乃高山流水的是继往开来的莘莘学子无尽的眷恋与践行。倘先生过去之后再无后人继往开来,则又何谈先生留下了什么呢?先生之思想, 正以后人学子的效法与践行而留在人们心中。试看昔者复旦之父马相伯倡“学术独立,思想自由”, 而今复旦学子仍心念念而身力行,齐唱校歌以捍卫弘扬先生思想。再看北大学子遵蔡元培“思想自由”而自主求进,清华学子铭记梅贻琦“行胜于言”而实干自强。在先生们已逝近百年之际,思想之所以留下,格言之所以成为文化,修为之所以成为风气,正在于每一个后人将先生之思想化为自己的行为。

  呜呼高哉,先生之道!先生留给后人之思想犹如长河,川流不息。然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不为其他,唯动也。欲令先生遗泽长留世间,还须我辈躬亲践行。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