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会加息吗?
- 来源:《第一财经》YiMagazine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中国,利率,经济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1-06-11 15:56
春节碰巧在1月,这让中国人更容易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忙着过春节上。但其实很多事都在那时发生了。
1月2 4日央行将中期借贷便利(M L F)利率上调了0.1%。其中,6个月、1年期中标利率分别为2.95%、 3.1%。这是央行自2014年9月启用MLF这种货币工具以来首次上调其中标利率。
而这还没有完,春节假期刚过完,2月3日,央行又实施了500亿元的逆回购,28日、14日、7日中标利率各上调了0.1%。另外,各个期限的短期借贷便利(SLF)利率也相继加码—隔夜、7日、1个月利率分别上调了 0.35%、0.1%、0.1%。
这种针对“谨慎”金融机构的利率上调,一方面造成债券市场更加悲观,这起码说明在2017年央行真正加息的可能性变大了;另一方面,这种被很多半专业媒体加息称为“11”的调整会影响一般公司人投资者的贷款。(但我相信,对一般公司人来讲,利息的变化对他们存钱的影响远小于每月交房屋贷款的影响)。
如果你还有兴趣看宏观经济类的文章,那么要注意一个问题。现在的很多宏观经济类文章(特别是微信公众号上的),为了让一般人对那些枯燥的宏观经济有点兴趣会过于媚俗。假设有3个选项:正确、有趣和吓人,大家会倾向于舍弃第一个而保留后两个。对这次 “加息”事件的解读也是这样的。
央行对那些被认为相对谨慎的金融机构的加息,和这些大金融机构对它们的客户提高收购和发放钱的价码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也就是说,央行虽然对一些用于公开市场的操作工具加了息,但是这种波动比较频繁的利息变化能不能传递到银行及其客户之间,是个很不确定的事。
很可能,在2017年,这次银行间市场的加息对银行和其客户间市场毫无影响。而央行在春节期间的动作,有更复杂的政策任务要表达。
这些任务中一项比较实在的就是,在元旦和春节前这个时间段,就像以往一样,金融体系的流动性非常紧张。为了不出现2013年年中那样突发的流动性bug,央行非常慷慨地向银行间市场释放流动性,以稀释金融机构的阶段性高利息。
而到了年后,央行需要把年前放出的部分流动性吸收回来—这个过程有点像擦玻璃时,为了让玻璃变干净最好用吸水的干抹布把玻璃再擦一遍—吸收流动性的方式包括逐渐使流动性投放达到稍低水平的平衡,以及提高金融机构的质押中标利率。
从更符合经济战略的层面来讲也是这样,在2017 年及今后的一段时间里,中国的货币政策都要执行更加标准的流动性中性,也就是稳健的货币政策。而以前,这种政策被解释为灵活中偏于宽松。
不过这种政策是否会演变成真正的加息?恐怕在 2017年还不会。
从2016年2月底以来,中国央行基本放弃了用利息变化来调控流动性宽松程度的方式,转而更纯熟地运用央行工具包里的货币工具。在2017年,这种调整方式应该还会沿用。这也是这些年来,央行曝光率非常之高,远胜于财政部的原因。
在运用这种货币工具组合的阶段,央行一直保持着非常谨慎的状态。就像这次提高公开市场的货币工具的中标利率后,央行就暂停了公开市场操作,观察银行间市场对政策的反应,以便及时采取新的货币工具叠 加。
央行采用这种灵活的调控方式更多是因为中国现在所处的货币两难局面。一方面,美元升值造成的资本外流需要加息;另一方面,经济复苏趋势还不够稳定,实体经济需要流动性。在这个时期,全球其他主要经济体的情况若更糟(但不要太糟)也许可以帮到中国。看看欧洲和日本—也许是这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