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不会再有郁金香热

  2018年春节假期刚过,2月22日,我被邀请进入了一个“3点钟无眠区块链”群—那段时间,不知多少人莫名其妙就赶了个时髦。

  直到3月13日,我退群之前,得承认,那确实是一个非常勤奋的群。一天忙起来没顾上看,便会累积上千条留言,即便周末也不停歇。区块链所引发的热议显然超乎预料,几乎每个人都抱着迫切而焦虑的学习热情,试图了解每个新涌现的、无法用日常语言讲述的概念或观点。

  从比特币到区块链,从ICO到分布式记账,乃至最令人津津乐道的“去中心化”,几位颇懂门道的互联网大V再度引领话题的走向与风潮。互联网界盛产网红式概念,和之前的概念相比,如互联网思维,或者人工智能,区块链内嵌的专业知识门槛极高。以至于沸沸扬扬讨论了这么久,很难说有多少人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准确而透彻地理解区块链的真正价值。

  有趣的是,正是这样一个跳脱于日常语言以外,而不是那些易于理解的概念,引发了公众更为疯狂的追捧。

  实际上,2008年,那位神秘的程序员中本聪将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命名为“比特币”时,正值全球金融危机,这种加密货币并没有引发广泛关注。在2010年之前,比特币不具有任何投资价值,作为其底层架构的区块链技术尚未成为明确的概念,对分布式记账方式感兴趣的玩家倒是遍布全球,但仍然是个自娱自乐的小圈子。

  我相信,最初的币圈玩家之所以对分布式记账方式感兴趣,很大程度上是发现了“点对点”的设置,相当于做了“多点”布局,也就是形成了“多个中心”。尽管这并非真正的“去中心化”,但从实际效果看,这种方式的确消解了一个中心所代表的“垄断型权威”—自金融危机以来,人们对垄断型机构及单一权力中心的心理排斥,转化成了实际行动。别忘了,正是那些庞然大物般的金融机构,无情地吞噬了普通人的财产。

  本质上,“去中性化”这类带有强烈乌托邦气息的话术,之所以能够有效引发公众的心理共鸣,是因为后者对现存的权力结构深感不满。这种情绪随着交易频次增加而发酵。一切都在不知不觉中发生。

  2013年,经过引爆点后,比特币逐渐在全球范围内普及开来。2017 年,加密货币比特币的价值增长超过1000%。其实,这个发酵周期不算短,也就是说,比特币并不像看起来那样一夜成名,它的兴起,乃至区块链浮出水面,是经过较长时间孵化的必然结果。同期,诸多因移动互联网而兴起的技术概念—可穿戴设备、人工智能、自动驾驶、大数据,被一波一波的投资热潮推至舆论前台,这多少也牵引了公众的视线,将区块链的炙手可热理解为突发的巨变。

  郁金香热,现在不少人会如此类比。17世纪的荷兰,郁金香的价格在一年内飙升,至泡沫爆破,引发史上首次金融危机,郁金香也成为投机品的代名词。不可否认,狂炒比特币的行为,的确存在投机成分,但区块链绝不会成为郁金香。移动互联网已将全球铸成一张网络,投机行为的发生及影响不再受地域限制。这意味着,区块链的崛起没有看上去那么快,但也不可能彻底清除。而褪去投机因素之后,它对未来技术及生活的影响才刚刚开始。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