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公司大人物到底是好还是坏

  我有很多以财经写作为职业的熟人。有时候关于一个财经人物到底怎么样,他们的看法差距会非常大。一个明显的例子是对于最近被曝光在美国某州实行了性侵的某电商公司掌门人的看法。一些人在饭桌上争得不亦乐乎。

  用同一堆事实、同一种逻辑,看待同一个人,得出的结论却相差很远。这是为什么呢?我在观察了几次这样的争论后发现了一个造成差别的可能性—这些资深人士在没有被那些大公司的公关部门控制的前提下,他们开始关注这些财经人物的时间点是不同的。

  其中一些人自打这些大人物成名起就一直关注(这部分人一般会对这个财经人物予以正面评价);另一些则是由于不同的财经事件开始关注的。如果那些财经事件是比较负面的,那个时点的介入者对涉事大人物的看法则会比较负面。也正是由于这种差别,资深人士们可能受到了所谓光环效应的影 响。

  美国格式塔心理学派创始人所罗门·阿希做过一个著名的心理学试验,来验证光环效应在人们认知其他人时的普遍存在性。在试验中,阿希假设了两个人:艾伦和本,并用一些词来描述他们的特 性。

  艾伦:聪明、勤奋、易冲动、爱挑剔、固执、嫉妒心强。

  本:嫉妒心强、固执、爱挑剔、易冲动、勤奋、聪明。

  阿希让受试者们看完上边的描述,然后说出在艾伦和本之中更喜欢哪一个(看完上面的描述,你也可以参加这项试验,平心而论你更喜欢哪个人)。试验结果是,绝大多数人更喜欢艾伦。因为大家普遍觉得,一个聪明而且勤奋的人有点小毛病,诸如嫉妒、固执之类的,是可以容忍的。而本这个人爱嫉妒、固执、爱挑剔,只不过有点小聪明而已。

  实际上艾伦和本的特性是没有权重比例分配的,只不过关于艾伦在表述时先说了优点,而对于本先表达了缺点,这有点类似于“朝三暮四”这个成语的原始意思。但大多数人在很短的接收信息的时间里已经受到光环效应的影响,只不过艾伦享受的是好的光环,而本被坏的光环笼罩。

  在现实社会中,很多人也会对其他人的认知有如此的偏差。比如粉丝对所支持的明星的行为基本是全盘接受的,即便这个明星在公共场合大小便,粉丝也会说:看,多么直抒胸臆又豪爽的人!他这么做肯定是在用行动来控诉社区管理者们—应该修建更多公共厕所。而我前面所说的资深人士,多半也是受到这种因素的影响,对同一人物作出了不同判断。他们如果先接触到的是某些财经人物的正面事件,那他们对ta的评价也大半是正面的;如果先接触的是某些负面事件,那么对ta的看法也偏向于负面。

  人们也难以控制感性对自身判断的影响,这就给普通投资者带来了不便。因为大家总想投资那些 “好人”带领的公司,但如果财经报道非常受写作者情绪的影响,那么谁才是真正的“好人”呢?

  这里给你提供两个办法。一个是投资者自己最好有一个相对客观的财经逻辑,这会让你比那些撰写财经内容的资深人士更聪明。其次,看财经报道,可以把偏于感情色彩的段落屏蔽掉。有些财经自媒体的内容干脆全篇都布满情绪,那你干脆全篇都不用看了。

  个人情绪色彩如此难以从信息中割除也有对真正的投资者有利的一面—这样可以阻止大部分人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如此一来剩下的分食红利的人变少了,每个人收获的会更多。竞争者的减少往往是投资者收益增加最重要的原因。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