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艺术,像一个普通上班族那样

  张心一最近在北京举行的“Interesting” 展览中有一个作品,叫《干杯》,它成了展览期间关注度最高的作品之一。

  《干杯》源于网络上曾经流传的一个“为友谊干杯”的中老年表情包。张心一第一次看见原表情包时有些触动,这张照片已经有些年份,照片中人物举起酒杯时神情真挚,但被做成表情包后却变成了网络文化的消费品。“二三十年前,人们对于情感的表达是很有仪式感的,但它被放到现在,就变成了一个非常调侃,非常敷衍,可以随意被消费的东西。”于是她在这个表情包的基础上再创作,加以平面化和符号化,以一种认真的形式重新呈现。

  这是张心一在创作时追求的风格:强调艺术家的内核是表达自我,但同时也希望自己的艺术作品可以拥抱时代的变化。

  张心一是山东人,从小喜欢画画,尽管她反复说自己天分不算太高,但几处细节可以看出她的不同。学画人物时,别人都是从头部开始,她却喜欢从脚开始。除此之外,她从小就很喜欢看广告、杂志,读艺术家的专访,还会和老师交流自己看完美术杂志的感受,可以说,对艺术的理解,张心一从很小就开始建立。

  因为觉得艺术创作的道路颇为艰难,张心一最初只是想要把它当成一个爱好,于是在高考时,她没有报考中央美术学院,而是选择了中央戏剧学院的舞台布景专业。这不是一个热闹的专业,她也因此有了更多自由发挥的机会和空间,回想大学4年的生活,张心一形容自己就像海绵一样,尽情地吸收信息和知 识。

  内心对于艺术表达的渴望并没有让张心一偏离太久。毕业后她在广告公司做过一段时间的美术指导,虽然得心应手,但她觉得未来并没有太多的惊喜,“我内心想做艺术,想表达自己。”工作几年后,张心一决定遵从内心,“如果不做改变,我可能会后悔,做了改变,就算成不了艺术家也没关系,起码年轻的时候我为自己的梦想拼搏过一次。”

  辞职考研,张心一最终还是进了中央美术学院,但艺术探索的道路并没有她想象的这么顺畅。原本以为跨入艺术行业就可以随心所欲,但这种想法在传统的评判标准里显得太天真。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打磨自己的过程,而艺术专业尤其考验艺术家的决心和耐心, “经常觉得很累很难,而且艺术的回报很低,这个行业的人几乎都是靠着热情在坚持,这对于年轻艺术家来说是挺难的,要每一步都踩在点上。”张心一不是没有受过打击,但她总能坚持下来,除了家人的支持,她不愿让人失望的性格也让她遇强则强。这种自我纠结和打磨的状态,直到她的硕士毕业论文在学校拿了奖才算告一段落,她觉得自己这才算是在学术上被承认了。

  她的毕业作品是把美术史里的经典作品转化成icon,在一次展览时她对媒体解释创作思路时说,“古典时期,icon代表圣像画,是一种有偶像崇拜和宗教因素的绘画,在宗教传播中,这种圣像画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现在icon是计算机图像的一种格式,这种像素画的小图像,很容易在网络中传播。从最早的体制性的东西,到现在一种具有引导性、教化性的含义,都包含在icon这个点里。”后来这个作品被朋友的公众号发布,甚至有艺术酒店来找她合作。

  这个系列的作品正反映了张心一从报考中央美术学院至今坚持的创作态度:将艺术与当下的话语表达结合。日常生活中,她会熟练运用表情包,自己的微信头像也是表情符号,还会通过看综艺节目、社交网络中的词语来观察当下的流行文化和语言表达方式。这也是为什么,当她读到著名版画家、艺术家徐冰的一次采访内容后选择报考了徐冰的博士研究生。“我觉得徐冰老师很厉害,不只是艺术成就,而且是他的普世价值。当时在某杂志的一个采访里,他说很多艺术家都活在自己的幻想中,是自娱自乐,其实一个乡镇企业家比一个艺术家更了解这个世界。”张心一说, “这个时代,当代艺术的边界已经被打破了,没有什么就一定是艺术。”

  从硕士开始,她先后创作了《山海经》 emoji、扁平大师系列,从2015年开始,在北京的今日美术馆、香港Art Central、韩国釜山艺术博览会等地区和活动上展览过作品。对她来说,办个人展览也是把自己推向与大众交流、并观察自己的过程。

  张心一形容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就像普通的上班族那样。读博士可以让她更专注于创作,每天有固定的“工作时间”,自己的生活并不会因为艺术家的身份而刻意与周围保持距离。她就像这个时代里最普通的年轻人一样,热爱旅行、美食,有时候会在创作时否定自己,但她仍然希望继续通过艺术创作传达自己的价值观:拥抱时代,认清自己的位置,看到自己真实的一面。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