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班还是补袜子,这是个问题

  公司人家庭中两代人之间的矛盾有多少是因为理财观念不同而产生的?我虽然没具体统计过,但能感到这个比例不小。特别是那些已经结了婚,而和某一方父母住在一起的,他们都看不惯对方的花钱方式。起码我身边这样的人,绝大多数都会有这个问题—你早晨把垃圾扔到垃圾袋里,晚上下班回来又看到它们被整理好放到了你的书桌上。

  总的来说,上一代的人更节省,喜欢通过提高已有物料的使用效率来让家庭财务状况变得更好;而新一代的公司人对此却一点都不感兴趣。不过,老一代人并非天生如此。

  在1950年代至1970年代,已经算是当代社会了,但中国内地还处于近似马尔萨斯经济社会的状态。什么是马尔萨斯经济社会?它是指,在一般社会形态下,人们的人均GDP增长是非常低的,在这种社会中,经济非常容易饱和,再加上当时的计划经济的社会生产组织形式,私人财务收入的可预期程度很高。基本上,一个年轻人在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就能预期他自己退休时的财务状况。

  在这种社会阶段,人们通过自身努力增加私人财富的渠道几乎断绝(在很多时候被视为违法)。即便在现有工作岗位上偶尔可能通过增加劳动时间和效率而获得奖金或者提升,但总体上效率非常低。额外劳动获得只有份内劳动获得的5%左右。这种边际收益与边际收益的比值太低,以至于大多数人不会这么去做。

  因此人们想把生活过得相对富裕,更有效的方式是提高现有物料的使用效率。比如,一双袜子经过人工修补可以穿上20年(天啊,搁现在好难想象)。人们也更愿意把脑力和体力放在这些家庭用具的修补和制作上。这种劳动力的付出比起在工作上劳动力的付出,在私人财务获得的效率上要高得多。

  顺便在这儿提一句,很多女士非常喜欢提倡女权。而现实情况是,在社会生产水平还不太高的常态下,女性社会权利超过男性并不一定是个好现象。它很可能表明家庭内的劳动边际收益效率比家庭外的劳动边际收益效率还要高—也就是说补袜子比加班的收益还要高—这说明,社会生产水平处于比较停滞的阶段。

  在1980年代后,这种情况得以改变,加班的收益效率超过了补袜子。这种效率的超越在20 0 0年以后更加明显,中国从马尔萨斯经济阶段过渡到新经济阶段。所以,在这个阶段之后走入社会参加工作的人更倾向于加班,而不是把时间和精力用来节省。两代人的财务观念不同,很大程度来自于自己头脑里习惯的效率比较认知。

  那么,有解决方案吗?有什么便捷有效的方法可以让两代人的财务认知差异得到弥合?

  总的来说,有三种方法,一种是年轻一代忍了,你假装认同上一代人的效率偏见,也兴致勃勃地在节能灯下补袜子。其实,这也不见得是多么离谱的事。你试一试才会知道,自己是不是特别不喜欢这种业余生活。

  第二种,和有分歧的上一代人分开住吧。比如在四环内再买一套房。如果这种解决方案对你来说有点困难,那么你也可以和你的配偶在外边租一套房。你不能只将对自己有利的新经济理念搬过来用,而不接受“租房也能结婚生活”这种新经济理念。当然,如果你还是不能接受租房,那么我建议你采取第一种解决方案,住别人的房子就要忍耐一点。这很公平。

  当然,第三种是最有效的。你可以选择离婚。这的确有效,但是一般人我不推荐使用,因为成本太高了。这种解决方案主要是给那些有点矫情的公司人使用的。

  好,最后祝你财务生活快乐。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