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发展中的金融服务创新

  • 来源:银行家
  • 关键字:文旅,金融服务,创新
  • 发布时间:2021-07-11 10:53

  在全新行政管理机制和庞大市场需求潜力的引领下,在资本、科技、金融和创新的驱动下,我国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深入推进,正在释放巨大的金融需求,也对金融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文旅融合发展中金融服务现状

  文化和旅游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其融合发展和竞争力提升离不开金融支持。目前,我国各类金融机构已推出了多维度文化旅游金融产品与服务,助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发展。

  商业银行积极创新支持手段。银行贷款依然是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中除企业自有资金之外最重要的资金筹集渠道。在战略定位上,工商银行将文化旅游产业纳入幸福产业给予重点关注,并于2020年5月与文化和旅游部签署1000亿元新增授信额的合作协议;农业银行于2019年9月与文化和旅游部签约,计划5年内提供1000亿元贷款支持乡村旅游建设;北京银行在2009年就树立了全行文化金融业务的战略定位。在服务体系上,各家银行在普惠金融事业部及小微金融服务中心之外,纷纷设立文化旅游特色支行和特色网点。如:工商银行于2016年2月在四川峨眉山景区试营业全国首家旅游特色支行,并于2019年5月在苏州平江支行设立全国首家博物馆文化特色主题网点;农业银行于2019年6月率先设立全国首家文化旅游专营银行——杭州文旅支行。在信贷产品设计上,国开行开创了“土地一级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模式,支持海南国际旅游岛等各地文化旅游园区建设;工商银行率先推出了文化旅游金融产品手册和综合化金融服务方案;北京银行推出了文化IP通金融服务方案和影视贷、文旅贷、网速贷等融资产品,积极为《战狼2》等多部优秀影视剧创作提供金融支持。在促进文旅消费上,各家银行以各类主题信用卡为载体,积极为消费者行、住、食、玩、购等文化旅游消费搭建“文化+金融”“旅游+金融”的生态场景,拓展线上预定、分期付款等业务;为文化旅游企业提供自助售票系统、无感通行、线上产品销售等智慧化服务场景。

  主动借力资本市场。上市融资方面,目前,我国文化和旅游上市公司有64家。各地纷纷实施上市培育工程,支持文旅企业发行小微企业集合债券、短期融资券和行业集优债券。例如,2019年延安城投公司发行10亿元规模的扶贫债券,打造“革命老区+专项扶贫+旅游创收”新模式。资产证券化方面,截至2019年4月19日,我国已发行13单景区ABS产品,规模合计129.42亿元。同时,互联网文化旅游平台公司也积极发行ABS产品,如华泰资管-同程旅游供应链第一期保理债权资产支持专项计划的发行规模就超过4亿元。

  基金、信托及社会资本日益关注文旅产业。据磐石投资统计,2019年我国各地新设立的文化和旅游产业基金有73只,总募集资金超过1500亿元。如:江苏省成立的大运河文化旅游发展基金;农行与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合作成立的浙江文旅产业投资发展基金。2020年以来,为支持文旅企业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各地加速成立各类文旅产业纾困基金,如曲江金控文旅企业纾困投资基金、广州市文化和旅游产业纾困基金,以及江苏文投资本管理有限公司牵头设立的文化旅游股权投资基金。多家信托公司通过发行中小微文化企业集合信托计划,支持中小微文化企业流动性;参与景区资产证券化业务,助力景区转型升级,如普者黑景区资产证券化项目;尝试开展知识产权信托交易试点,并推行了具有试验性质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信托模式,探索以信托贷款的形式解决无形资产质押融资的难题。

  保险、担保等风险分散机制渐成体系。保险公司积极开发演艺公众责任保险、展览会综合责任保险等产品,为文化和旅游企业制定财产保险、责任保险、意外伤害保险等一揽子保险计划,通过出口信用保险支持文化和旅游产业“走出去”。我国以国家融资担保基金为核心,以各省区市再担保机构为支撑,初步形成了支持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担保体系。

  文旅融合发展中金融服务创新的问题

  从政府角度看,对促进金融与文旅融合发展的政策支撑不足、机制不够健全。各地虽高度重视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在搭建招商引资平台和银企对接上下了很多功夫,但对文化旅游产业的资金支持力度比较有限,更多在满足文化旅游事业单位的运转需要。在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上仍存在各自为政、宣传不足、服务不到位的问题,未能形成政策合力,使得金融机构的参与慎之又慎。部分景区管理主体自身存在问题,包括属于政府融资小平台的景区管委会、设立程序不规范的景区管委会和已出现欠本欠息的景区管委会,都导致银行无法与这些客户合作。部分文化产品和旅游项目前期市场调研不足,欠缺精心规划和有序开发,产品难以面向市场,经济收益较低,项目存在门可罗雀、无人问津的问题。

  从银行信贷和资本市场融资的角度看,对文旅企业的金融支持还不够深入。很多银行对文化旅游产业运营模式的认识不足,对其发展阶段和盈利前景缺乏研究,尚未设立文化金融和旅游金融的专业支行,缺乏对文化创意和旅游休闲产业的相关专业人才储备,在产品创新上更多局限在传统抵押信贷模式上,对知识产权贷款、收益权质押贷款等更适应文化旅游产业的信贷产品较为谨慎。在资本市场中,文化旅游产业中上市企业少,债券发行规模较小。国家发改委印发的《社会领域产业专项债券发行指引》中对文化旅游产业专项债券的适用范围、支持重点、发行条件和审核要求做了规定,但实际发行规模较小。

  从风险分散机制及配套体系来看,我国尚未形成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相适应的融资担保机制、权威的无形资产评估机构和高效的无形资产交易流转体系。大部分融资担保机构资金规模偏小,实力不强,担保放大倍数较低,治理结构不健全,风险管理水平不高,担保能力不足,部分机构甚至处于亏损状态。部分保险机构更多重视文化旅游行业的企业固定资产财产保险和游客第三者责任险,而文化创意、演艺、体验游等新兴文化旅游市场的专业性保险产品较为缺乏。目前,我国文化旅游市场不同程度地存在诚信缺失及市场秩序混乱问题,无形资产评估体系尚不完善,缺乏权威性较高、公信力较强、评估结果较科学的无形资产评估机构,也未搭建有影响力的知识产权交易流转平台;各地产权和商品交易所在文化旅游产业领域的交易量有限,市场认可度一般。

  促进金融支持文旅融合发展的政策建议

  我国应推动形成金融资本与文旅产业资本充分融合,以内容生产和游客体验为中心,覆盖文化旅游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的产业金融形态和共生体系。

  发挥政策合力,创新金融支持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体系。健全文旅行业行政管理体制机制,全面实施“文旅+”战略,深化与卫生健康、交通通信、餐饮娱乐、商贸会展、地理气象、房地产等其他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与政策衔接,推动构建信用价值筑基、政策支撑架桥、融资服务引领、股权交易助力的综合化金融服务体系;总结推广北京市东城区、浙江省宁波市等两个国家级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以及北京、杭州、南京等地文化金融服务中心和旅游金融服务中心建设的成功经验,加强文化旅游产业与金融业的工作协调与银企对接,积极破解民营和小微文化旅游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创新信贷支持方式,发挥银行主渠道作用。以深化行业认知为根本,借助大数据技术,积极试办知识产权抵质押贷款,提升文化金融和旅游金融创新能力。以机制创新为突破口,设计更适合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的特色化、差异化信贷产品,将信贷与股权、债权、投行、租赁、保险、信托、产业基金、创投机构等有机结合起来,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提供全产业链金融服务。积极构建“互联网+文化+金融”以及“互联网+旅游+金融”的综合服务体系,通过开发分期付款等消费金融品种,支持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促进文化旅游消费。

  拓展直接融资渠道,健全文化旅游产业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机制。以挂牌上市为导向,强化文化旅游企业直接融资的政策保障、信息服务、产权交易、知识产权保护等一系列平台建设,鼓励文化旅游企业拓展直接融资。充分探索并发挥信托制度优势,以中小企业集合信托为重点,将文化旅游与财富管理、慈善信托等业务结合。以各种版权、著作权、商标权、文化创意等为基础资产,以各类应收账款为资金池,探索以数字资产证券化、融资租赁模式、消费信贷资产证券化、版权资产托管模式实现快速发展。

  壮大文旅产业保险市场,健全配套保障体系,促进文旅资源价值发现。以风险社会化分散为根本,继续做好演艺活动财产保险等11类文化产业保险产品的试点,扩大旅游社会责任保险、承运人责任险、会展责任险等的参保范围,积极开发适应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需求的保险产品。积极发挥“货币政策+风险补偿+信用”增进三重作用,构建对接“平台+专营机构+定制产品+融资”监测四重机制,探索运用成熟的信用增进工具,引导更多金融资金流向文化旅游产业。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创新文化旅游企业价值评估机制,培育规范化、专业化、有公信力的无形资产评估机构、行业协会等中介机构,健全文化旅游领域无形资产流转市场。

  (作者单位:中国工商银行四川省分行、中国农业银行成都金堂县支行)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