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C一体化——门店赋能的最优解

  • 来源:销售与市场
  • 关键字:农业,商业,交易
  • 发布时间:2021-07-13 09:52

  农业社会下,自产自销的商品交易是除了“以物易物”这一模式以外最简单的商业交易。

  在过去,菜农A 在某个摊位售卖自己的蔬菜,从A 的角度看,他存在两种身份:既是品牌商(个人IP 为产品背书)也是终端(摊位)。

  从A 的消费人群看,一定是先看到A 摊位的品类(建立了认知),通过A 的自卖自夸和跟摊主讨价还价(进一步强化了认知),最后决定消费(交易)。而地理原因决定了,这位消费者很大概率会进行复购,这样一来二去,摊主A 会或多或少地给他让利(形成关系),而他很可能也会把A 的摊位介绍给别人(实现裂变)。这种模式其实是最简单、最直接、成本最少的。品牌商(摊主A)可以直接与消费者建立认知、达成交易、形成关系。

  但这种模式也是有弊端的:

  空间局限性。A 摊位的辐射力是拥有一定半径的,而A 处于圆心,A 的客情关系、“粉丝裂变”也必然只会在这一半径中。

  时间局限性。交易只能固定在某个时段,不可能24 小时全天候交易。

  交易的价值边界狭窄。交易仅限于“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摊主A 无法通过消费者对于产品(蔬菜)的质量的反馈,调整产品(蔬菜)的品质,消费者就算和A 建立了强关系,受限于A 的影响半径,也无法给A 带来更多的裂变。

  到了工业社会,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科技发展、深度分销、新技术的崛起,改变了这些局限性。

  深度分销的出现使得品牌的认知半径、关系半径在纵向得以无限延伸;

  在线交易的出现,使得交易不再受时间、天气等的限制,时间局限被打破;

  生产力的提升,使得品牌商可以第一时间通过交易后的消费者信息反馈,决定是否调整产品方案,消费者倾心于某款交易后的产品,也很有可能会为品牌进行互联网上的传播,交易的价值边界被扩大。

  角色剥离

  这一时期,最大的问题出现了,品牌商终端的身份被剥离,品牌商与终端之间出现了各级别的经销商、代理商。这一问题又延伸出了后来一系列问题:

  1. 认知上,品牌商的广告策略是 “空中轰炸”,在各大平台做广告,为自己在终端的产品推介,在一定时期很有效果,很多的大单品就是那段时期的产物,但随着参与者增多,成本逐步高企(那一时期,广告预算不过亿,怕是连央视的大门都进不去)。

  2. 交易上,消费者的付款对象是终端,而非品牌商,这样一来,品牌商对于终端的实际销量情况是不完全清楚的,终端、经销商在此背景下,很容易出现虚报销量,向品牌商要折扣、要优惠的现象,极大伤害了品牌商利益(其实此时真正清楚终端情况的是送货司机)。

  3. 关系上,品牌商与消费者建立的只是认知,真正的关系是终端与消费者建立的。

  从这一时期看,深度分销下,品牌商其实一直在为终端作嫁衣,花了大价钱做空中轰炸,其实是在为终端促成交易,为终端建立关系。

  施炜老师认为品牌商与顾客之间的连接,按内容及功能,在以往很长时间内,分为两个连接链条:一是使顾客产生认知的传播链;二是传递价值、使交易达成的渠道链。在过去,这两个链条是相互分离的,终端是两链条的最终合并呈现。终端是链条汇合点,站在品牌商的角度必须争取终端,必须把终端的认知、交易、关系站在品牌商的角度做出整合。

  而社群的出现和刘春雄、牛恩坤老师提出的BC 一体化,其实给了品牌商这一契机。

  终端与品牌商的互惠互利

  终端商为什么要建社群?品牌商为什么要做BC 一体化?

  站在终端的角度来看,店主个人的影响力和门店的位置其实决定了终端的辐射半径,可能是一个小区也可能是一所学校等,这个区域的销量总和是有边际的。而如果终端店主自营了社群,结果会是怎样呢?刘春雄老师说,社群是放大器。显然,店主运营了社群,终端影响的地理半径被打破,终端的销量半径理论上被无限制延伸。可以是其他市、其他省甚至其他国家,只要是他是你拉来的社群成员,他通过互联网在品牌商帮你搭建的云店下单交易,你都可以获得收益,至于物流、配送等方面的问题,终端店主也基本上不用考虑。所以,终端一定要拥有自己的社群,通过社群的裂变,创造无限的可能。

  站在品牌商的角度看,BC 一体化也同样是大有裨益的。而云店是实现 BC 一体化的标配,也是打通三度空间实现三位一体的关键。

  一旦终端拥有了社群,品牌商帮助终端建立了云店,对于品牌商来说也是有好处的:

  首先,牢牢把握住了终端资源,因为云店的存在,终端的位置、销量、数量等,对于品牌商来说就不再是秘密,信息更为透明。一定程度上,倒逼着终端店减少各种“小动作”,同时也削弱了经销商在信息方面对于品牌商的制约。

  其次,把握住认知、交易、关系的环节。由于云店的存在,交易环节绕过了终端,是在品牌商和消费者之间直接发生的,同时,品牌商也可以根据云店信息建立自己的客户资源库,实现与每位消费者的直连,通过公众号、线上活动、线下体验等各种方式创建消费者的二次认知(第一次认知往往是终端社群店主普及的)、强化关系。

  实现BC 一体化,打通三度空间,对终端和店主来说,是互惠互利的。这一过程中,云店是标配,具体实现路径是品牌IP+ 门店IP+ 门店社群+ 中台团队。品牌有IP,可以吸引门店,门店店主是IP,可以组建价值社群,因为品牌商有中台团队,所以能激活社群,为门店赋能。

  李渡的成功

  简单复盘下李渡的成功,其实可以大概了解B C 一体化运营的基本路径。

  在品牌端,李渡打造了沉浸式体验,通过工业旅游的形式,打造品牌IP,召集一大批大IP、KOL,通过品酒、参观等各种方式,让他们和品牌建立认知,形成强关系,借助这些大IP、KOL 的影响力,实现品牌的裂变传播,这是第一级;同样的,在第二级,也就是各大区域经销商层面,李渡也在加码体验,这一级的对象主要是针对大商、小商、终端开展的,旨在强化他们这一层面的认知和关系,形成传播裂变;在第三级,也就是终端层面,李渡为终端门店搭建云店,店主凭借自身的影响力和李渡品牌商的帮助,建立起自己的社群,而社群通过云店下单,李渡就进一步打通了和消费者之间的认知、交易、关系。

  这三级层层递进, 相互赋能,密不可分,没有第一级的深度体验,很难为品牌打造 IP,形成品牌势能;没有第二级的体验,就很难和大商、小商、终端形成认知、关系;没有第三级的社群和云店,就做不了引爆,打通不了品牌商和C 端的各种壁垒。

  经销商的转型和终端裂变

  品牌商做了一系列工作,终于拥抱了终端,但是终端不去实现社群引爆,对于品牌商来说也还是投入和收效不成正比的。引爆终端,最重要的是打造店主个人IP,通过个人IP 实现引流社群,最终实现交易。打造个人 IP 的方式有很多,在目前看来,最有成效、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直播。

  首先,直播平台的受众是全网,也就是说门店店主的客源不再是门店周边,范围无限延伸;

  其次,直播具有很强的交互性,消费者在与店主(主播)交流的过程中形成关系、形成对于品牌的认知,促使认知、交易、关系三者同时发生;

  最后,直播可以带来视觉体验感,因为对于非门店客源来说,是很难去到店体验的,而通过店主(主播)在直播中的一些具体操作,他们最起码可以产生一种视觉体验。这种视觉体验的优势,在李佳琦直播涂口红的案例中,表现得非常明显。

  但此时,我们似乎忽略了一个问题,品牌商牵手了终端,那经销商岂不是被架空了?的确,一定程度上,经销商的作用是被分散了,但分散并不代表着经销商的存在失去了意义。对于经销商来说,此时的职能变了,经销商在这种模式下赋予的新职能就是辅助终端做引爆。

  前段时间,我和牛恩坤老师到一家大经销商的公司交流学习,观摩他们的在线直播,该场直播是只针对本市的消费者,属于一种定向、区域性直播,旨在为他们在该地区的终端打样。直播前期,该公司从自己线下所有的KA 做起,增加产品堆头,增加产品陈列,在产品的旁边展示出此次直播的相关信息和二维码,消费者扫码之后,终端建立社群。直播当天,公司请来了本地的网红作为直播主持,直播开始的预热阶段,社群开始向直播平台引流。直播期间,消费者通过云店下单,所有销量的实时情况,第一时间被后台也就是公司获取。该场直播进行了2 个小时,带货近30 万,也算是一个可圈可点的数据。

  可见,在新模式下,经销商更要与时俱进,服务好下面终端的社群裂变,因为站在品牌商的角度看,下面无数的终端,品牌商不可能去一个一个进行培训、指导,这样,不仅费用成本高而且时间代价也很大,因此,只有靠手下的经销商,让他们去负责指导终端的社群运营服务和相关社群裂变。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