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建党百年,从年初开始,党史题材献礼影视作品就呈现井喷之势,其中不乏“破圈” 叫好的口碑之作。7 月1 日当天,《1921》和《革命者》两部同类题材影片上映,为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近年来,在把握历史事件和人物真实的基础上,党史题材影视作品在创作上与时俱进,不断探索与当下社会大众情感和审美趣味的共鸣,取得了可圈可点的成绩。
以《1921》为例,该片讲述了1921 年7 月,首批中国共产党人汇聚上海筹备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揭开中国历史新篇章的故事。影片在叙事上围绕“三个聚焦”展开,在时间上聚焦1921 年,在空间上聚焦上海,在主题上聚焦党的一大代表与中共一大会议的筹备与召开。如何将如此恢弘的故事在短短2 个小时内尽数呈现,影片的主创团队交出了一张 “四有”答卷。
首先,剧情设计有巧思。《1921》在描写中共一大筹备过程中,引入日本和欧洲视角,设计杂糅了谍战、爱情等类型元素。日本特务对日本共产党员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跟踪追捕;共产国际代表与法租界密探的斗智斗勇;李达夫妇崇高的革命爱情;在车厢中擦肩而过的青年毛泽东与蒋介石……多元化的创作尝试增加了影片的可看性,不经意的铺陈引人回味。
其次,演员选择有新意。与以往表现建党历史时期的影片如《开天辟地》和《建党伟业》等片相比,《1921》大胆启用年轻演员,一批“90 后”“00 后”新鲜面孔的加入,让生机与活力透过银幕扑面而来,呼应了电影“一百年,正青春” 的主题。
第三,意象隐喻有点睛。影片开头,狱中陈独秀的眼睛特写充满力量,透射出中国有识之士在困顿中的求索与抗争。毛泽东来到上海后,独自在街头狂奔的蒙太奇段落,也表现出了革命者挣脱束缚、抗争到底的决心。
片中,李达向妻子王会悟讲述关于“火种” 的故事时,感叹“偌大一个中国,我们连自己的火种都没有”。一语双关,可谓点睛。而片中多次出现的与李达夫妇对视的小女孩,在影片结尾时再次出现在党的一大会址前——“穿越时空” 的女孩代表了“火种”,正是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的牺牲,才换来了茁壮成长的祖国花朵,使党的新生力量薪火相传。
最后,角色情感有闪光。《1921》在群像基础上突出了个人在大时代裹挟下的复杂情感。李达与王会悟,毛泽东与杨开慧,这些革命伉俪有着最朴素的爱情,最感人的牺牲。何叔衡“让读书人挺直腰板看世界”的决心,李达对“人民” 字眼的坚持等,都令人动容。
忆往昔,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风雨带领中华民族走向复兴,这段峥嵘岁月为中国影视工作者提供了大量创作素材。新中国成立以来,作为爱国主义和党史教育的生动教材,党史题材影视作品在中国影视发展史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
梳理中国党史题材影视发展史,不难发现,该类题材经历了从家国情怀的宏大叙事到个体话语的个性化表达的变化。上世纪90 年代初,八一电影制片厂主持拍摄的《大决战》三部曲叙事宏大,全景式展现了三大战役,堪称国产电影中史诗级战争片经典,成为当时党史题材大制作电影的典型代表。中国电影经历产业化改革后,党史题材影视作品的创作思路则发生转变,人们开始更关注大时代下的个体发声,《张思德》中的张思德,《亮剑》中的李云龙,他们或许不完美,但更真实,更贴近生活,也更能引起观众共鸣。
值得关注的是,2021 年上半年涌现了一批制作精良的党史题材主旋律影视作品,以《觉醒年代》《中流击水》《光荣与梦想》《理想照耀中国》等为代表。这些影视剧打破观众年龄圈层,让看剧学党史成为年轻人群中的新潮流。
如《觉醒年代》,因剧作扎实、情节流畅、人物饱满、表演动人,俘获了众多年轻人的心。随着该剧的热播,“仲甫先生”“守常先生”等名字时常出现在年轻人的热聊圈里。陈独秀、李大钊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重要传播者。如今在年轻人群中,他们的知识分子形象已深入人心。
在剧中饰演陈独秀,并因该角色获得第27 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最佳男主角奖的于和伟,曾在接受采访时说:“不要低估年轻观众的审美判断力。”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开放的创作态度,年轻化的视听表达,都为作品“破圈”增加砝码。
随着中国飞速发展,大众从情感上认同并期待党和国家提供的社会治理,主旋律影视应发挥“影以载道”、价值倡导的重要作用。
国人显著增强的文化自信,呼唤着市场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作品出现。我们的党正青春,我们的观众正青春,讲好中国故事、党史故事需要创新思路,同步时代的创作才能引发更广泛的共鸣。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