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空港经济发力,带给青岛的压力与启示

  • 来源:商周刊
  • 关键字:郑州,空港经济,青岛
  • 发布时间:2021-08-07 21:38

  前段时间,郑州发布《郑州都市圈交通一体化发展规划(2020-2035)》。其中提及,郑州将启动第二机场规划选址。

  这意味着继上海、北京、成都等城市,郑州也即将迈入“双机场”时代,或将成为中部地区第一座拥有双4F机场的城市。

  在郑州对标一线城市,向世界一流机场迈进的同时,航线网络的连通布局,将进一步促进临空经济的发展,带动高新产业集聚,郑州城市的能级和国际竞争力有望得到进一步提升。

  十年间,空港经济为郑州带来日新月异的变化。从高耗能传统产业拉动GDP,到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新引擎,2010年到 2020年,郑州GDP总量增长200%,成为北方经济第三城最有力的竞争者。

  空港经济改变了郑州

  美国经济学教授卡萨达曾在《航空大都市:我们未来的生活方式》一书中指出:空港经济是依托大型枢纽机场的综合优势,发展具有航空指向性的产业集群。

  一般来说,精密仪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科技含量高、体积小、价值大的产品运输,需要依赖于航空。因此,空港经济会带动新科技、新生产要素汇集,推动区域产业布局优化升级,成为城市转型的新动力。

  目前,中国已经累计批复多个临空经济区,除了北京、上海、杭州、宁波之外,还有西南地区的重庆、成都、贵阳临空经济区,中部地区的郑州临空经济示范区、西北地区的西安临空经济示范区,以及华东地区的青岛胶东临空经济示范区等。

  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的临空经济区经过多年积累,贡献着百亿乃至千亿的产值,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其中,郑州是依托临空经济区崛起的典型城市,空港经济为郑州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郑州于2007年依托新郑国际机场实施航空港区建设,形成综合性服务产业集群,带动了区域相关产业聚合发展。 2013 年,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正式获批,是我国首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由国务院批准设立的航空经济先行区。

  空港经济为郑州带来了什么?

  首先是快速通达全球的货物运输能力,让郑州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和跨境电商的集聚地。

  目前,郑州机场开通客货运航线分别达到194条和51条,其中国际客货运航线分别达到27条和41条,初步形成横跨欧美亚三大经济区、覆盖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国际枢纽航线网络。2020年,郑州航空港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41亿元, 5年年均增长11.4%,总量是2015年的1.7 倍;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4447亿元,5年年均增长7%,在全省和郑州市占比分别达66.8%、89.9%。

  依托新郑机场覆盖全球主要经济体的航线网络,航空港实验区加快构建内陆地区功能最全、效率最高的开放体系。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2020年完成进出口总额4103.5亿元,稳居全国综保区第一方阵,被海关总署称为“小区推动大省的典范”。

  在加速培育空港经济全产业链进程中,郑州对外开放水平得以持续提升。“十三五”时期,郑州进出口总额 20671.7亿元,连续9年稳居中部城市第一,全省占比70%左右。除此之外,得益于四通八达的航空网络,郑州会展业得到蓬勃发展,专业场地举办规模以上展览1044场。

  在航空港规划的落地中,一批企业总部和前沿科技项目纷至沓来,带动了郑州总部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崛起。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富士康在郑州的落户与布局。

  2010年以前,郑州机场附近以食品和钢铁加工等低附加值产业居多,航空港优势并没有凸显。2010年富士康入驻郑州,当年带动就业劳动力30万人,大量在外务工的大量河南籍农民工回流。随后几年,苹果公司推出多款备受欢迎的手机型号,其中多数在郑州富士康工厂组装完成,让郑州获得“iPhone之城” 的称号。彼时,来自世界各地的手机零部件和集成电路产品通过航空港源源不断地运到郑州,全球苹果手机的维修,都可以在新郑保税区完成,极大带动了机场航空货运量和货值。

  对于郑州而言,富士康对当地经济的带动远不止于利税和就业。直到今天富士康和空港经济相辅相成,“富士康效应”依旧在源源不断为郑州创造价值。在富士康的带动下,相关产业链配套的一大批头部企业和高质量项目相继落户,填补了郑州乃至河南的空白。

  截至目前,富士康郑州科技园产业链配套重点项目已达10个以上。仅2021 年一季度,郑州航空港实验区新签约项目11个,总投资245.5亿元。投资总额 120亿元的富驰智能终端主板研发制造项目,投资52亿元的富士康新增智能手机摄像头模组项目、投资40亿元的安图创新药研发生产基地项目相继落户,初步形成从芯片、靶材、模组、面板到整机的高端技术产业链布局。

  在今年5月,富士康宣布将与航空港实验区国资平台兴港投资集团深度合作,共同开发建设航空港实验区北斗产业园,将其打造成世界一流的智能产品制造平台。

  角逐北方第三城的底气

  十几年前,郑州GDP增速还仅依靠煤炭、水泥、电解铝等重工业和传统产业的拉动。空港经济为郑州带来了跨越式的转变,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高新技术产业迎来了爆发式增长。2016年,郑州汽车及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产业首次超越高耗能产业,占工业增加值比值达49%。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1%;其中,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2.7%。

  在郑州空港经济崛起十年间,城市 GDP总量得到了飞速跃进。据郑州市统计局数据显示,郑州2010年GDP总量为 4000亿元,人均GDP4.9万元;2020年 GDP总量为12003亿元,人均GDP9.52 万元;十年GDP总量增长200%。

  2010年,郑州的GDP排名位于全国各大城市的22位。十年间,郑州先后赶超烟台、东莞、沈阳、大连、佛山,直追青岛,成为北方经济第三城的有力竞争者。

  青岛和郑州分别在2017年和2018年相继迈入“GDP万亿元俱乐部”,2020 年两大城市GDP总量同步迈上1.2万亿元。目前,青岛和郑州的GDP相差已不足 400亿元。

  海洋资源是青岛的先天禀赋,山东港口青岛港是世界第六大港,中国第二大外贸口岸,正崛起为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中心。山东港口青岛港单日吞吐量超170万吨,198条互连互通的航线,构建起链接世界的国际物流通道。智慧港口为青岛带来繁荣和外贸高度的开放,但在提升城市能级的空港经济领域,青岛已经远远落在郑州之后。

  2020年,郑州新郑机场货物吞吐量达到64万吨,增速排名全国第三,货邮进出口45.13万吨,仅次于上海、广东、北京、浙江等省份,排名全国第五。青岛机场完成货邮吞吐量20.67万吨,与郑州机场差距很大,国内排名在第14位。

  青岛流亭国际机场为4E级,旅客承载上限为1800万-2000万人次,已经超负荷运营多年,硬件承载能力已经成为青岛空港发展掣肘。2014年10月11日,胶东国际机场获批,2016年10月20日获国家发改委、中国民航局联合批复,成为 “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

  4F级的胶东国际机场可满足年旅客吞吐量35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50万吨。根据《青岛胶东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总体规划(2015-2030)》,将构建以航空核心产业为基础,临空高端服务业、临空高科技制造业为支撑的临空经济区新格局,打造青岛的城市经济增长极、高新技术产业项目聚集地。

  以发展空港经济的“郑州经验”来看,青岛临空经济区的建设和发展对青岛城市战略地位的提升,产业结构的优化,城市功能和服务的升级等将产生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青岛胶东国际机场将于8月12日正式转场运营,在青岛临空经济区建设取得实质性跨越之际,郑州“双机场时代”到来。未来,在空港经济的助力下,北方经济第三城的竞争无疑将更加日趋白热化。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