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出阿里巴巴(09988)的原因,在于与拼多多的竞争中,阿里缺乏竞争优势。目前看来,阿里很难遏制拼多多的崛起。并且,由于拼多多的竞争,阿里电商业务的利润率大概率将会下降。可以说,阿里一家薅全体商家羊毛的日子过去了。
电商平台间的竞争,大致发生在三个商品领域:种类众多、单价低、标准化程度低的白牌商品如农产品,价格透明度高的品牌产品如3C,以及价格不透明度低利润率高的品牌产品如美妆产品。为了方便称呼,我们姑且成为白牌,品牌 3C类和品牌美妆类。
在拼多多之前,竞争主要发生在阿里和京东之间。对于上面的三个领域,阿里通过淘宝和天猫实现了全覆盖。淘宝满足长尾需求,是主要流量来源;而京东的主阵地是品牌 3C,靠正品和物流加持。竞争看上去很激烈,但事实上,京东从来没有建立起可以抗衡淘宝的第三方生态,也没有在服装、美妆等高利润品类上吸引足够多的商家。说到底,京东是缺点那个基因的。
由于缺乏有效竞争,阿里长期(直到现在)薅着全体商家的羊毛,可以说是中国经济转型和消费升级的最大受益者,我猜这在整个商业史上都是罕见的。但这也为后来的竞争者留下的巨大的空间,当然这个后浪就是拼多多。
让我们回顾一下拼多多的崛起。星星之火点燃在微信群里,通过拼团这一谈不上有多少创意的玩法,拼多多聚拢了它的第一批用户:只会用微信,不会/敢用淘宝和支付宝的典型如我爸妈的群体。第一批商家也多半是抱着试水心态过来的小淘宝店店主,原因是他们发现在淘宝上赚钱是越来越难(没办法,流量要向天猫倾斜)。
燎原之势首先发生在白牌领域,也就是阿里的核心腹地淘宝。短短几年,凭借更低的流量成本和更低的货币化率,拼多多迅速聚拢了和淘宝差不多体量的用户群,商家数量赶上淘宝大概率也只是时间问题。接下来是见证奇迹的时刻,通过百亿补贴、精选sku,拼多多进入了品牌领域,这个打法真的很COSTCO。这个阶段,拼多多的优势依然是更低的流量成本和更低的货币化率(让利商家),当然还有不玩噱头的补贴用户。有人担心,很多用户会薅一把羊毛就走,留不住。但笔者认为,只要喂得久,人也是会条件反射的。
接下去的竞争,笔者认为拼多多还有两个阿里没有的竞争优势:专注和本分。
专注不难理解,相比专注于平台电商的拼多多,阿里有太多的战略,而这些战略浪费了大量的资源。笔者一直相信任何企业的资源和能力都是有边界的。
本分需要解释一下。据观察,黄峥应该是个典型的长期主义者,同时又经常把普惠挂嘴边。所以,笔者猜拼多多的百亿补贴,低的货币率/让利商家,在技术上大量投入应该会长期搞下去。最后,如果还没有什么奇招祭出,阿里只能接受一个更低利润率的电商生意。
关于拼多多“迪斯尼+COSTCO”战略的思考:迪斯尼主要是给低价值用户准备的,这些用户时间不值钱,所以就让他们玩玩小游戏,薅点羊毛。这块是拼多多的流量池; COSTCO更多是给高价值中产用户定制的,这些用户时间珍贵,懒得货比三家,精选百亿补贴就是给他们准备的,不赚钱,交个朋友。
将来的拼多多,从用户端看,是“迪斯尼+COSTCO”;从商家端看,笔者认为会是“沃尔玛+COSTCO”。让时间给我们答案吧。(作者:海里睡人)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