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影,将智能快速嵌入机器

  • 来源:经理人
  • 关键字:智能,机器,科学
  • 发布时间:2021-08-21 17:29

  “地球和火星有八分钟的通讯延迟,我们无法实

  时控制火星上的机器人。且科学家认为,当前的科技条件尚不能研发出具有独立思维能力的机器人,让其在两个星球交换信息的这八分钟内自主判断并完成任务。我们只能最大化地让机器人做到一定程度上的智能化,我后来创业中的很多思路也都来自这里。”

  曾参与过美国NASA火星机器人项目的杨一鸣在提及其个人经历对创业影响时,如此说道。在成立深圳墨影科技有限公司(下文简称“墨影”)之前 ,杨一鸣有近十年的海外求学经历,毕业于英国爱丁堡大学,他在硕博期间专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的研究。2019年,杨一鸣回国创业并担任中山大学副教授,不过目前的杨一鸣正在逐步淡化这个身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企业的发展上。

  入局:黄金阶段

  为什么创立这家公司呢?杨一鸣认为国内机器人市场发展处于黄金阶段,一是市场空间大。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迅速,在过去三年里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制造业2012〜2019年复合增速高达50%,预计未来五年的复合增长率超过15%①,制造业的发展将推动国内机器人企业数量迅速增加。

  二是国内工业机器人的研发能力及生产技术提升巨大。银河证券数据显示,以不同工序为分类基础,在同等负载量级的情况下,国内部分工业机器人公司的产品精度及其他参数与国外机器人“四大家族”ABB(瑞士)、安川(日本)、库卡(德国,2017年被美的集团收购)、发那科(日本)的工业机器人进行对比,国产工业机器人精度及各项指标不逊于国外品牌。“现在已经出现了国外机器人企业核心零部件从中国采购的情况。”杨一鸣指出。

  三是地缘政治风险下,为防止芯片“卡脖子”事件重现,国产机器人及零部件替代化进程将加速。同时,在涉及到国家信息安全的特殊场景,客户对国产机器人企业的信赖更深。杨一鸣提到,p3/p4②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客户会明确表示,不采用国外机器人厂商产品。

  四是人口红利的下降导致人工工资将持续变高,与之相反的是国产化后的机器人价格则越来越低,项目收回投资时间保持在一年半左右,两相比较,市场机器人代替人工是大势所趋。

  除发展前景以外,杨一鸣也认为机器人行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开始出现固化,需要新的技术革新行业。而进入发展成熟且规模较大的机器人企业,在其既有体系下成为螺丝钉,难以落实新的理念和技术,创业于杨一鸣而言才是最好的选择。

  此外,杨一鸣直言,国内市场对智能机器人的认知尚需提升。他表示机器人的整体变革是从机器自动化向智能化转变,但国内的部分机器人公司目前能够做到的只有自动化,人工智能的理念并没有完全渗透进机器人行业。他认为这与国内机器人产业起步晚、行业内人才对机器人行业软件系统开发存在认知偏差等因素有关。不过,杨一鸣也反复强调,所谓的机器人智能化只能是一定程度上的智能化,完全的智能化是不存在的。

  “和人一样独立认知、思考、判断的机器人只存在于科幻电影中。机器人本质还是机器,墨影想做的事是把人的智能快速嵌入机器。”

  产品:硬件+软件

  基于以上认知,墨影依托其强大的研发团队,打造具有竞争优势的机器人产品及开发系统,以实现人机共融,为3C制造、半导体、CNC、生物医药等行业提供柔性工厂自动化产线及厂内物流解决方案。

  杨一鸣将墨影产品分为硬件与软件两部分。硬件上,墨影专注于先进移动协作机器人的研发、生产和应用集成,现有移动机器人、单/双臂移动协作机器人两大种类产品,每类可选用差速轮型或全向轮型,共计两类六系列十余款型号产品。其移动底盘重复定位精度最高可至±1mm,机器人整体的重复抓取精度最高可达±0.1mm。应用行业主要是3C制造、半导体、CNC、生物医药等行业,可针对客户需求提供多样选择,并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

  墨影移动协助机器人在技术、性能及性价比等多个方面具有领先优势。面对市场上关于移动协作机器人是否等同于复合机器人的疑问,杨一鸣表示,传统复合型机器人由AMR和机械臂简单组合而成,各自有独立的控制箱和控制系统,墨影移动协作机器人拥有一体化的控制系统,不存在独立的机械臂控制箱,系统更加简洁、高效。

  软件开发上,杨一鸣认为未来一定是拼软件的时代。墨影研发出一套模块化可拓展智能机器人操作系统,该系统可以最大程度地提升机器人的智能化程度,机器人的操作从以往的通过编程步骤输入操作指令,变成仅下达任务,由机器人一次性完成其中所有步骤,大大提升了其灵活性、高效性。

  该系统最初应用在移动协作机器人上,最终构想是在各行业各类型的机器人上均可应用。为方便理解,杨一鸣把该系统比作为安卓和iOS,各大厂商生产的机器人本体比作不同品牌的手机,“这套系统目前是用在墨影自己的产品上,但是到了未来某一个节点,可能会对外开放。”

  破局:生命科学领域

  伴随着多年的发展,机器人市场早已是一片红海市场。墨影科技作为一家创业型公司,如何破局,杨一鸣给出的答案是选择红海中的蓝海——生命科学领域。

  实际上,仅从市场认知率和推进进程上来说,生命科学恰恰是智能机器人落地难度最大的细分领域。首先,机器人的普及是阶段性的,从自动化到安全化到智能化,而就现阶段而言,医药行业自动化尚未普及;其次,智能机器人的柔性化生产并不适用于流水线生产场景,杨一鸣以药企举例,药物产量较大,且一到五年只会生产同类药物,这种情况下,单一化的流水线自动生产更能保证高效率。杨一鸣表示,柔性化、智能化的生产场景一定是多批次小批量的,柔性、安全、灵活必然会降低效率,药企前端生产加工场景不应该也不需要使用智能化程度较高的机器人;而在一些实验室的工作场景里,则存在场景改造难度大、监管政策严、医疗器械证难以取得等阻碍;销售方面,在墨影已推进的项目中,与3C、半导体行业依靠销售部门的推广不同,生命科学领域更多的偏向与政府部门,医学机构合作,这也无形中使项目推广变得单一化。

  既然这么难,那么为什么墨影还会以此作为进入机器人市场的破局点呢?

  杨一鸣表示,首先,应用于工业场景的机器人市场竞争十分激励。整个机器人一两千亿的市场中有90%的销量来自大型的工业机器人,而这90%的市场中又有80%由机器人“四大家族”ABB、安川、库卡、发那科瓜分,中小创业型企业在传统工业机器人领域不具有竞争优势。二来,大部分应用于工业场景的机器人对智能化程度要求较低,这与墨影本身打造高端智能化机器人产品的发展方向相悖,难以体现其产品优势。三来,杨一鸣认为未来机器人会有一两万甚至十万级别的市场,其中相当大一部分不来自于工业。此外应用于生命科学领域的技术价值更高,杨一鸣看好销售额增长。

  其次,智能机器人在生命科学领域有普及的必要性,墨影的移动协作机器人无需场景改造且满足p2/p3/p4等危险或对洁净度要求高的场景,能够在危险的、不适合人类进入的地方代替研究人员进行精细操作,保障实验人员安全;其高精度、高可靠性的特点适合实验操作的末端夹具,初步实现机器人仿真操作,保证实验质量;柔性特点则能最大程度满足实验室内同时进行多种实验的需求,提高工作效率。

  新冠疫情期间,墨影科技针对华大基因实验室推出的核酸采样机器人和检测一体化方案是值得一提的亮眼案例,机器人在固定房间或移动式方舱内进行采样操作,全程无需医护人员参与,并在检测完成后自动输出核酸检测结果。

  最后,在生命科学行业引进并普及智能机器人不仅是在蓝海中求发展,更是具有前沿性和颠覆性的事,是有难度的事,“要去解决别人很难解决或者解决不了的事情。”杨一鸣说道。

  关于未来,杨一鸣希望墨影能够成为一家在机器人领域有创新型研发的平台型公司,而不是一家单纯的机器人本体公司,墨影自研的机器人中台系统将成为未来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以该系统为核心,衍生出针对不同行业的应用,真正实现软件赋能机器人行业。

  当然,不管是从资金状况和企业竞争力上看,墨影都有希望去完成这个目标。尽管现阶段墨影同大部分机器人本体公司一样面临着盈利难的境遇,但协作机器人市场火热的融资情况和企业本身的技术实力都使墨影在资本市场备受青睐。公开资料显示,墨影科技在2019年和2020年分别完成天使轮和pre-A轮融资,其中pre-A轮融资数额为人民币数千万元。

  近日,墨影科技新一轮融资已经完成,由天奇创投领投,前海长城基金跟投。本轮融资将用于公司产品研发、供应链建设以及商业化落地。此外,墨影科技作为深圳与英国爱丁堡友好城市建设的引进项目,也在一定程度上受惠于政府扶持性政策。

  资金之外,走在行业发展前沿的移动协作机器人和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软件系统打造了墨影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并使其在部分市场交易中拥有议价权。

  尽管前景光明,但墨影在发展中的人才短缺问题仍不可忽视。一是高水平研发人员的培养本就具有周期长,数量少的特点;二是市场爆发下带来的人才需求提升,且创业公司在与头部企业的人才竞争中优势欠缺;三是墨影自身区别于市场的独特研发方向无形中也增加了招人难度。

  另外,墨影作为新公司本身资历尚浅,没有充足的项目落地经验和高市场认可度,且新技术从诞生到落地,在推广中本身就将面临巨大阻力。但无论如何,墨影科技在机器人行业做出的颠覆性尝试以及下一步发展依旧值得期待。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