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公屐

  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登山而上俯视众生的气概,到“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欲登难行的无奈,在古人留下的众多名句中,我们可以看出,登山可不是现代人才有的爱好。尽管古代并没有专业的冰爪或者攀登鞋可以辅助攀爬,但著名的文人谢灵运却因为太喜爱登山,发明了一种专门用于登山的鞋子——谢公屐。

  鞋履虽小,天地尤大。谢灵运是东晋的大文豪,也是个富家公子,闲来无事便喜爱翻山越岭探索大自然,“寻山陟岭,必造幽峻,岩嶂千重,莫不备尽”。而他专门为了登山而发明的“谢公屐”也青史留名,甚至李白还在名篇《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下一句“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仿佛在说,只要穿上这种谢公特制的鞋屐,就可以轻松地登上高耸入云的险峰。那么,这种能够让谢公造访“岩嶂千重”,让李白 “身登青云梯”的到底是怎样一种鞋屐?

  《谢灵运列传》中提到:“登蹑常著木履,上山则去前齿,下山去其后齿。”意为谢灵运每次登山都穿上木底鞋,上山时便去掉前面的鞋齿,下山时则去掉后面的鞋齿。据资料证明,谢公屐的制作是用“露卯法”。即先在楄( 屐底),凿以榫眼,其孔穿透,然后将屐齿之榫从下自上穿于屐底,并用铁钉销住。在《晋书·五行志上》中记载:“旧为屐者,齿皆达楄上,名曰露卯。”这样,如要拆下屐齿,只需拔掉铁销子即可;如要装上,仍用铁钉销住。

  这种一鞋两用的方式,让上下山仿佛如履平地,十分方便。于是,在人们的争先效仿下,“谢公屐”一词便流传开来,并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频频见于历代诗歌之中。例如元代范梈的《送张錬师归武当山》:“始来武当时,祗著谢公屐。”明朝高启的《云山楼阁图为朱守愚赋》:“为问仙家在何处,欲穿谢屐一登临。”清朝李调元的《再游嘉定凌云寺》:“老来久弃游山屐,又上凌云陟九巅。”……可以看出,从唐代至清代的千年间,都不乏谢公屐的追随者。

  文人山水寄情,僧人顿悟哲理。宋代高僧智圆就曾穿谢公屐,漫步孤山,体会到了谢公屐的妙处,悟出“损有余补不足” 的哲理。他在《评谢屐》一文中说,脚著谢公屐,能“在危能安,履险如夷,无他也,损有余补不足也”。他认为人生亦是如此,无论是修身做人,还是齐家治国,如果违背这一道理,都会发生倾危。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鞋子的材质和功能都已经千变万化,今日谢公屐不再是人们的登山鞋,而是成为东晋时期人们思想解放,追求浪漫生活的时代象征。人们还据此创作出了同名舞蹈《谢公屐》。在舞台上,身穿叠袖长衣、脚著木屐的男子闻乐起舞,其情驰神纵,超逸悠然,昔日“礼仪之邦”的温文潇洒和典雅气度跃然眼前。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