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林中的梦魇——埃博拉病毒
- 来源:百科知识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丛林,梦魇,美国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1-09-06 20:56
1989年,美国首都华盛顿附近雷斯顿地区的一个猴舍里暴发埃博拉病毒感染。该猴舍属于一家进口供科学研究使用的灵长类动物的公司。埃博拉病毒是当今最危险的病毒之一,患者如果被感染,往往会出现无法控制的出血热,死亡率最高可达90%。不过,到目前为止,人群中的埃博拉病毒感染仅在非洲发生过。所以,可以想象一下,这样一种烈性病毒在美国首都附近出现,会产生什么样的冲击效应。
不幸中的万幸,在雷斯顿地区猴舍里传播的埃博拉病毒是一种特殊的类型,该类型病毒对人类没有致病能力。这次暴发后,研究人员分析了近距离接触过得病猴子的工作人员的血液样本,发现有几个人的血液中有针对这种埃博拉病毒的抗体。这种情况表明,他们确实被感染过,而且体内还产生了抗体,肃清了这些病毒,所以这些人没有出现任何症状。研究人员发现,人类对这种类型的埃博拉病毒具有抗性,但却并不清楚是什么导致了这种结果。后来,这种病毒根据其最初暴发的地点被命名为雷斯顿埃博拉病毒。
理查德·普雷斯顿在纪实作品《血疫》一书中记载了上面这个故事。埃博拉病毒和与它类似的马尔堡病毒都属于丝状病毒,这种病毒在电子显微镜下显示出长索状的结构。虽然雷斯顿埃博拉病毒对人类无害,但大部分埃博拉病毒是具有致命性的病毒,其导致的高达90%的死亡率令人望而生畏。《血疫》和它的续篇《血殇》记录了人类与这种致命的病毒进行殊死搏斗的故事。其中,《血疫》成书于1994年,主要记录了埃博拉疫情早期的情况,后来出版的《血殇》则重点记录了2014年的西非埃博拉疫情大流行带来的灾难。在这两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绝望,也可以看到人与人之间的爱、医疗人员的勇气和医学技术发展带来的希望。书中不仅记录了人类抗击埃博拉病毒的过程,也让我们看到人类面对突发危机的适应能力和精神品质。
非洲丛林中的隐秘恶魔
埃博拉病毒引发的疫情最初是在1976年非洲中部的扎伊尔[1997年改称“刚果民主共和国”,简称“刚果(金)”]的一个村庄中暴发的。由于这个村庄附近有一条河名为埃博拉,病毒也因此得名。从1976年到2014年这漫长的30多年间,埃博拉病毒引发的传染病曾多次出现,基本都是同样的模式,即病毒在某一个村庄突然出现,迅速传播,导致几十到几百人死亡。埃博拉病毒出现的时候很突然,消失得也很快。恶魔回到了丛林之中,似乎什么事都没发生过。然而,真的是什么事都没发生过吗?
在那30多年中,埃博拉病毒似乎对人类影响不大,然而,对于生活在丛林中的灵长类动物来说,就是完全不同的故事了。科学家发现,从2002年到2003年,刚果(金)就有约5500头大猩猩死于埃博拉病毒。这并不是唯一一次由于埃博拉病毒导致的灵长类动物大量死亡的事件。除了大猩猩外,黑猩猩也经常成为埃博拉病毒的受害者。在很多地区,由于埃博拉病毒在黑猩猩和大猩猩中传播,已经开始威胁到这些物种的存续了。不过,虽然埃博拉病毒多次在大猩猩和黑猩猩中传播,但它们不可能是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宿主。对于非人类灵长类动物来说,埃博拉病毒更为致命,通常死亡率都在90%以上,所以它们不可能长期携带病毒。
那么,病毒藏身在哪里呢?目前,科学界对这个问题还未完全达成共识。不过,一些科学家通过研究推测,埃博拉病毒最有可能的自然宿主应该是某些种类的蝙蝠。研究发现,某些蝙蝠可以被埃博拉病毒感染,但是不会出现症状。此外,对野外的蝙蝠研究发现,在一些蝙蝠体内可以分离出埃博拉的RNA片段。这些证据都指向“蝙蝠自然宿主”理论。不过,由于人一般很少和蝙蝠直接接触,所以通常还需要一个中间宿主完成把病毒传播给人类的“重任”。在很多次人类感染埃博拉病毒的疫情中,这个中间宿主就是丛林中患病的灵长类动物。非洲农村有一种食用“丛林肉”的传统,“丛林肉”即我们所说的野味。在很多情况下,黑猩猩和大猩猩会被捕获,成为“丛林肉”的来源。由于村民不经意间食用了感染埃博拉病毒的灵长类动物,曾导致多次埃博拉病毒疫情。
埃博拉病毒为何“留下了”
在2014年以前,埃博拉病毒就像隐藏在丛林中的恶魔,偶尔造访一下人间。2014年,恶魔再次走出了丛林,与以前不同的是,这次它决定多呆一阵子了。实际上,疫情从2013年12月就从几内亚开始了。这次传播不仅持续时间长,而且最终感染了28000多名病人,并且导致11000多人死亡。疾病席卷了几内亚、塞拉利昂、利比里亚等多个国家。所以,与以前相比,这次疫情的表现完全不同。
那么,是什么因素导致了疫情的变化呢?目前的研究认为,可能是在2014年3月,病毒中出现了一种新的突变体。这个突变体在埃博拉病毒的糖蛋白里导致了A82V突变。病毒的糖蛋白可以与人类细胞上的受体蛋白结合,也就是说,它是病毒进入人类细胞的一把钥匙。这个突变很可能使糖蛋白与受体蛋白更紧密地结合,从而使埃博拉病毒易于感染人类细胞。和所有病毒一样,埃博拉病毒始终处在进化之中。不断演化的突变终于使它在2014年的某一天找到了进入人类细胞更有效的方法。从这一天起,人类与埃博拉病毒的关系就再也回不到从前了。
人类与致命的病原体之间始终在跳着一种死亡的舞蹈。两者时近时远,大部分时候接触有限,但是你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迎头碰上。有时候,病毒对人没有致病能力,比如雷斯顿埃博拉病毒。这听起来是一件好事,但是谁也不能保证它们的后代不会进化出某种可以使人得病的形式。实际上,由于雷斯顿埃博拉病毒在人间传播能力很强(似乎可以通过空气传播),因此如果它能够使人发病死亡,即使死亡率很低,那么也会导致一场公共卫生灾难。有时候,一开始病毒虽然可以使人发生致命的感染但是往往感染范围有限,易于控制,比如最初阶段的扎伊尔埃博拉病毒。然而,谁都无法预测,病毒的某个基因突变会在什么时候使其传播范围突然提高几个数量级。
埃博拉疫苗的命运
幸运的是,现在埃博拉病毒已经可以通过疫苗进行预防。美国在2019年批准上市了默沙东的Ervebo疫苗。Ervebo疫苗利用不能使人致病的水泡性口炎病毒作为载体,让它合成埃博拉病毒的糖蛋白。注射了这个疫苗后,疫苗病毒可以短时间内感染注射位置附近的细胞,并且合成埃博拉病毒的糖蛋白,从而诱导人体免疫系统合成针对这个蛋白的抗体。如果疫苗接种者未来真的接触到埃博拉病毒,那么体内的抗体就会与病毒的糖蛋白结合,从而阻止病毒进入人体细胞。除了Ervebo疫苗,还有其他几种埃博拉疫苗处在不同的研发阶段。
由于埃博拉病毒疫情并不常见,所以要进行疫苗的有效性试验其实非常困难。不过,制药公司还是设法在2014—2016年的埃博拉病毒疫情大流行期间对Ervebo疫苗进行了临床试验。他们首先找到与埃博拉病毒感染者密切接触过的人群(即密接者)。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这些人应该会有很高的发病率,所以是检测疫苗效果的理想对象。在试验中,他们被分成两组。一组是立即注射疫苗,而另一组是过21天注射疫苗。结果发现,在立即注射疫苗的人群中,疫苗注射10天后没有人患上埃博拉出血热(10天前有人患病是因为疫苗需要10天时间产生抗体)。在21天后再注射疫苗的人群中,则有一定数量的人发病。所以,这个试验证明Ervebo疫苗不仅是有效的,而且可以在与病人接触后注射,同样能防止被感染。
然而,不幸的是,推广Ervebo疫苗并非一帆风顺。由于谣言流行,很多当地人并不愿意注射疫苗。所以,当后来埃博拉病毒疫情再次暴发后,虽然国际组织试图在疫区推广疫苗注射以控制疫情,其效果还是有限的。正如很多传染病流行期间所发生的那样,开发出一种有效的疫苗是一回事,而真正能够让疫苗发挥作用则是另一回事。
当人类面对潜在的传染病时,最致命的不是疾病本身,而是自负,是自认为一切都在掌握之中。然而,人类确实不是无所不知的。我们不知道病毒会如何进化,不知道它们如何传播,也不知道被感染的人的病情会如何发展,我们甚至不知道开发出的治疗或预防方法是否会被广泛接受。在新型传染病面前,未知因素实在是太多了。唯有谦虚、谨慎,积极地进行研究,特别是在疾病流行暴发前进行研究,才能够减少疾病对人类的伤害,阻止灾难的降临。
【责任编辑】张小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