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由来

  • 来源:百科知识
  • 关键字:体育,比赛,项目
  • 发布时间:2021-09-06 21:09

  提到“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大部分人想到的是孙中山先生于1905年提出的十六字政治纲领的前两句。其实类似的八个字早于孙中山提出前500多年就有人提出了。史料记载,1367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方击败陈友谅、张士诚等各路义军后,准备北伐前于应天府(今南京)发表《朱元璋奉天讨元北伐檄文》(又名《喻中原檄》),檄文中提出了“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口号,成为朱元璋北伐的纲领,旨在唤醒民众认同,彻底推翻蒙古人的统治。后来孙中山在创建三民主义的过程中借鉴了“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口号,改编成“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口号,作为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旨在推翻当时由满族所建立的封建王朝—清政府,恢复中国各民族本身的民族文化传统,建立由汉族掌权的新政府。

  “跌份儿”的由来

  在生活中,我们常听到有人说:这样“够份儿”,那样“跌份儿”。“份儿”成了面子、身份、资格、气派的代名词。其实,“份儿”的原意来源于旧时的戏剧界、服务业及市井小民中。旧时戏班子、澡堂、妓院等行业是不发工资的,收入是靠份子得来的。比如将总收入算作一百份,那么班主得十份,挂头牌的得十份,照看雅座的得三份,跑龙套的、挎刀的、弹压地面的警察也各得几份。而扫地的、烧大炉的等还不足一份,这就产生了“够份儿”“不够份儿”的说法。“拔份儿”就是增加工资,提高地位。“跌份儿”就是降薪降职。这时“份儿”就不只是单纯的经济利益了,还牵扯到脸面、身价、气派,沿袭下来就成了现在的“丢面子”“失身份”的意思。

  “蝉联”一词的由来

  “蝉联”指连续相承、连续不断获得。这个说法是由一种叫蝉的昆虫的特殊生理功能而来。蝉的俗名叫“知了”。蝉的幼虫栖息在土里,靠它的针状口器刺入树根、树枝来吸收营养。当蝉的幼虫长大,要变为成虫时,便将自己的蝉壳脱在树根或树干上,蜕变为成熟的成虫,展翅高飞,到处鸣唱了。人们常说的“金蝉脱壳”指的就是这种蜕变。即当幼虫变为成虫时,便脱掉蝉壳,躯体在原来的基础上得以“延伸”,故称为“蝉联”。这一过程使人联想到连续夺取胜利。在体育比赛项目中,如果能连续名列榜首,即被称为“蝉联冠军”。

  【文稿】李 莉

  【责任编辑】蒲 晖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