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国品牌价值排行TOP200

  • 来源:互联网周刊
  • 关键字:中国,品牌,价值
  • 发布时间:2021-09-26 21:00

  四十年,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品牌

  按经济规律办事,以引入市场机制为核心的改革开放真正意义上开启了中国品牌的征程。

  20世纪8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推进,私营经济合法地位被承认,一方面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冰箱、彩电、洗衣机取代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成为新的“三大件”,需求增大,国内创业潮初步开启;另一方面,IBM、宝洁、摩托罗拉等外国品牌陆续进入中国市场,带来先进技术经验,搅动我国品牌市场活力。

  90年代,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被明确提出,一子落、满盘活,市场经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下海潮蔚为壮观,私营企业、外资企业、个体工商户蓬勃发展;人民网、新华网、网易、搜狐、新浪等新闻网站相继成立,互联网门户时代兴起。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在此期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1999年的18872.9亿元,呈直线趋势上升到了100280.1亿元。

  进入21世纪,加入世贸组织,我国企业发展融入全球化竞争与合作,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品牌发展走向繁荣多元。

  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40万亿元人民币,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经济增长第一大贡献国,更以强大的工业产出能力被称为“世界工厂”。

  不过,如果说过去中国经济增长与企业发展两大关键词是“粗放”与“制造”,近几年则逐步转变为“创造”与“品牌”。中国企业意识到,仅仅依托规模效益与低成本的劳动力优势并不利于自身的长远发展,向中高端迈进不仅是适应于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也是应对全球产业链转移趋势的举措。

  于是我们看到这几年,小米产品已经销往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TikTok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平台,仅在美国月活跃用户就超过1亿;大疆创新占据全球消费级无人机70%的市场份额。从互联网电商、智能手机到家电、汽车,从穿戴品牌到食品饮料,中国品牌不仅成为我国消费者的坚定选择,也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角逐全球市场。

  硬实力支撑,软文化输出

  后疫情时代,世界经济形势仍然存在波动风险,中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正在形成。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要成长为有跨国竞争力的全球企业,品牌宗旨要进一步深入人心,既要靠硬实力支撑,也要靠软文化输出。

  以科技研发能力为核心的硬实力,其重要性已在全球供应链收缩、生产全球化遭受打击、我国在数项关键技术遭遇“卡脖子”难题等现象中有目共睹。这些核心技术的缺失,对国内供应链上游企业造成极大打击与围堵,使满足国民需求面临被动局面。

  不过也正是客观的技术差距带来的清醒与理智,我国科技硬实力的提升迎来了企业、资金、政策的合力驱动。

  受美国对华实施技术封锁、断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影响最明显的信创领域,已加速开启了国产化进程,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发展成了新形势下的国家战略,争取从IT基础设置、基础软件到应用软件实现自主可控。目前,部分代表企业已经取得技术攻关初步成果:中科曙光自主研发分布式块存储系统XStor、龙芯中科成功发布我国首个自主研发的指令集系统架构——龙芯架构、华为推出自主操作系统HarmonyOS 2.0……

  技术是根本,创新是灵魂,价值主张则是品牌与消费者间的情感联结。品牌不仅是品质,还是一种身份认同。如果说技术构建品牌底座,那么价值主张就是品牌让人看见的一面旗帜。

  在本土,品牌主张阐释了企业的发展目标、彰显了企业的社会责任;当中国企业走向全球市场,企业的价值主张同样是克服地域、语言、文化习俗等差异,与他国消费者进行交流沟通最真诚的态度。

  传递品牌的价值,让品牌成为用户的选择,阿里巴巴有“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小米有“让全球每个人都能享受科技带来的美好生活”;大疆创新以“做空间智能时代的开拓者,让科技之美超越想象”为使命。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既是中国科技走向世界,也是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的价值关切。

  结语

  经营企业、建设品牌,不在于某个特定时段的爆发力,而是一场不见终点的马拉松,只有精耕细作提升产品力,明确自身的长期使命与目标,才能区别于竞争对手,打造品牌的独特性与辨识度,传递品牌价值。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