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在空中
- 来源:安邸AD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艺术,系列,作品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1-10-09 10:39
2005年,艺术家泰祥洲搬进原本是楼盘样板间的工作室。因为在顶层,工作室有弧形天花板,挑高达到8.5米,很适合艺术家进行大尺幅作品的创作。泰祥洲幼年起学习书法,90年代学习古代书画装裱与修复。古意随身,他的日常空间也清凉沉静。窗边的铁梨木长案是明代老物,茶室边摆放的一块宽厚老城砖来自苏州过云楼,卧室中的架子床曾属于清光绪年间的一位武状元——除去上了年头的基本家具,工作室里再无冗余。画台后是泰祥洲正在画的作品。“是一个实验”,泰祥洲说。他认识的一位学者正在研究元代画家王蒙的《青卞隐居图》,学者认为“隐居图”或许来自于山水景观和石头的融合。泰祥洲便在画中用故宫的一块石头作为上半部分,下半部分取用《青卞隐居图》,“算是一个古今结合的创新想法”。作为职业艺术家,泰祥洲每天早起锻炼,写字,然后画画六小时。造访日,摄影师在拍别处,泰祥洲就拾起笔踩上台阶,在这张未完成的水墨上默默地画了一会儿。
在它旁边,是一幅《天象》系列的作品。在所有与艺术家有关的文章中,“宇宙”这一词语必然出现。泰祥洲喜欢天文,博士论文研究的是天文与绘画的关系,画画时他常打开天文、哲学主题的讲座做背景音,工作室里也摆放着观星用的望远镜。在泰祥洲看来,山水艺术是一种表达中国艺术家对宇宙认识的图式语言。这并不是一件玄之又玄的事情,宇宙观是一条绵延的线,始终伴随在人类身边。“每个时代中的每个人都会追问,我们从哪儿来?到哪儿去?”泰祥洲在诸如《天象》系列中所创造的宇宙之境是现代的、动感的,具备速度感和空间纵深感的。“在我的思维里有两个传统”,泰祥洲解释道,“一个传统是纯技术的,是我们现在都在讲的工匠精神;另外一个传统是观念的传统,是对宇宙的永恒追问。今天,我们观念的传统没有变,但是技术传统变了,科学发展让我们对宇宙的认识不断发生改变,我们在创作上对应宇宙的解释也不一样,笔墨当随时代。”而泰祥洲的水墨笔触所呈现出的实验性,也正来自于先溯回本源,再去寻找今日答案的过程。笔不妄下,造境随心。泰祥洲在意做研究和绘画背后的学术逻辑,但水墨交融的发生又是随机的。在起承转合的节奏中找到每一笔的互动关系,在画家看来就像太极中的推手,随曲就伸。《天象》系列中的不少作品都是小幅尺寸,但在不足米的纸面上描绘宇宙运行的过程似乎并不止于二维空间。“图虽然很小,但你会觉得空间特别大。画《天象》时好像在改变这种物理结构——你画一个石头,它是静止的,但你把石头的一部分变成固体、一部分变成气体,一部分化成液体,它就在变化与推进当中。”创作《青铜礼器》系列前,泰祥洲撰写了两万余字的学术论文。系列中的一件完成作品尺幅巨大,就端正地悬挂在他的工作室。这或许可以看作是艺术家对于“精神复古”的一种表达。在泰祥洲看来,“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描述是行为艺术对古代中国人生活产生巨大影响的记载。商周时期,祭祀与占卜行为触发着迁都与作战的决定,“它就是通过一个行为艺术来传达。”如何能站在今天回到中华文明学理上的原点,以能够反映现代审美特点的水墨语言,去创作出一件像甲骨那样重要的艺术品,是泰祥洲在《青铜礼器》中思考的事情。最终那幅作品被泰祥洲画得很大,礼器的庄严在柔软的纸面苏醒。“观众看到就会非常惊讶,会有肃然起敬的观感,然后你再通过这张画,把对历代礼器的研究再陈述给观众。”
泰祥洲的老师,红学家、史学家冯其庸先生曾对他说:“要多读书,晚著书,在绘画和书法上不要过早定型,要学百家之长。”老师们告诉泰祥洲,做学问是一件很苦的事,要他把画画作为一生的爱好,不要过早地让它成为职业。因此真正成为职业艺术家时,泰祥洲37岁。石是构建山水的基础,中国文人喜好赏石,泰祥洲工作室内也随处可见可爱的石头摆设。正在北京南池子美术馆开放的泰祥洲个展“天道幽明”中,一幅《林屋洞天图》也和画面中所绘的石头一道展出。“正好这个石头中间有一个孔洞,那我就把它叫做林屋洞天。通过修行,你可以从一个宇宙穿越到另外的宇宙,这是一种精神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