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罡:做建筑矛盾的解决师

  深耕 全身心投入

  1982 年出生于湖南的曹罡,自小一直学习美术,所以高考时第一志愿填报的是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临近毕业时,偶然听了一场北京校友的讲座,使曹罡对北京的建筑设计院产生了好奇,于是他在2005 年毕业后就毫不犹豫地进入到北京某央企设计院工作。美术手绘及方案能力较强的他,先后参与了三个大项目投标并均中标,特别是2008 年的北京奥运会场馆的设计和北京市老年社区项目的实施(图1~3),可以将校园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成落地的建筑,为此曹罡投入了极大的热诚。同时,业主对设计人员的信任度也很高,无论是室内、景观的设计,还是细部材料的选择,业主都会咨询建筑师的意见,最大程度实现了建筑师的想法。回首往昔,曹罡觉得虽然那时的自己还有些青涩,但是状态极佳,为了把图纸转化成现实,可以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前辈的带领下对每个细节都仔细琢磨、反复推敲。

  应变 挑战中不断成长

  后来,曹罡又陆续接触到许多海外的民用建筑项目,其中不乏海外的医院项目,这些海外医院项目要求建筑师不仅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更要具备超强的应变能力,毕竟每个国家的政府协调方式、当地的建设条件、常用材料等都不同(图4)。

  在所有接触过的医院项目中,曹罡认为最难的是医院的改造项目。首先,建筑师在接到任务时就要对项目现状进行梳理,这是项目的难点。他曾经参观过四川省的某医院项目,院方将空间利用到了极致,通高的中庭加了夹层,皮肤科直接放在门厅的夹层上,高度只有2.2m。同时,许多医院改造项目都历时较长,结构也包含多种形式,很多地方与现行规范难免产生冲突,这就须要和当地消防部门一起进行讨论研究。在2016 年接到的某院科研楼改造装修工程中,曹罡的团队在初步设计后才发现院方提供的原始资料与施工队拆除废旧管线后暴露出来的实际情况并不一致,这为设计团队带来了极大的难度,导致团队只能凭借经验驻扎现场边处理、边修改图纸,才最终完成了改造图纸(图5)。

  曹罡的思想中透着一种灵活性,这在他的临场反应中有着较为突出的体现。他曾参与过老挝国际会议中心的建设,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和推敲,方案团队最终决定采用膜结构搭建并完成了初稿设计,但是在方案汇报的前一天,团队发现老挝所有重要政府类建筑都是比较传统的,当地对于这种新型结构的接受度很低,现有方案难以实施。在沟通后,曹罡和设计团队成员立即讨论应变之策,用一个晚上绘制出了三个方案,并且获得了老挝政府的好评(图6、7)。

  解题 做医院建筑的“解决师”

  “建筑师设计项目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每个项目都要先进行矛盾梳理,解决主要矛盾,然后在其他次要矛盾中进行取舍。当然,医院类建筑是民用建筑中最为复杂的一种类型,须解决的问题也就更多。”曹罡深有感触地说到。

  最令他印象深刻的是河南省省立医院项目,该项目从建设初期就存在两个比较大的难题。第一个问题是,医院场地西侧不远处有京港澳高速,这是一条我国境内的南北大动脉,车流量大、场地噪声大,如果单纯从场地噪声看,很难设计出一个环境舒适的医院。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团队去现场以后,发现高速路和用地之间有个80 米宽的绿化带,于是提出将建设地下室所挖出的几十万方的土方堆放在绿化带里,并由医院负责代建这条绿化带。院方对此十分认可,积极与上级部门沟通,最后让我们这个设想得以实现,绿化带上布置了优美的山坡式景观和大量的植被,极大地屏蔽了噪声。同时我们还在院区的中心设计了一个东西向的景观带,与这条80 米宽的景观带共同形成‘T’字形的中央公园,面积近 50000m2,成功地将不利的场地条件变成了特色优势,成为医院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第二个问题是复杂的业主组成,该项目由一个大型综合医院、两个专科中心( 胸科、儿科) 组成。在一块用地内,如何把医院的功能协调好,既能保证功能的整合,又能保证其独立性,成为最为棘手的难题。在这个过程中,曹罡带领团队不断地进行揣摩、深化、调整、磨合,把几个不同功能的单体通过不同的水平流线合理地聚集起来,最终得到了院方的一致认可(图8~12)。

  灵活 顺应时代步伐

  从刚入职时的激情创作状态到现在的沉稳状态,这些年曹罡一直都有着清晰的职业规划,他认为建筑师的职业发展应该顺应时代变得更加灵活、多元、全面,而不是束缚在一个岗位上。现今他也将这种灵活性与多元性运用到管理层面,开始更多地思考未来的发展方向,例如随着EPC 工程模式的发展,设计院、建筑师要如何进行角色转换;现在,医院类项目已经出现从单一功能向包含教育、生物医药、养老等多功能的综合体模式发展的趋势,那么医院类建筑的设计单位该怎样与时俱进、持续发展?这些都是曹罡正在思考的重点。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