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气候威胁人类健康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 关键字:气候,健康,多样性
  • 发布时间:2021-10-25 16:23

  近日,全球233 家顶级医学、护理和公共卫生期刊的编辑发表了一份联合社论,呼吁各国加强行动来应对气候变化、恢复生物多样性并维护公众健康。

  社论认为,全球气温的快速上升和自然环境的恶化已在损害人类健康,若不延缓气候变暖速度,气候变化将对未来的全球公共卫生产生重大威胁。

  参与联合社论发表的期刊,包括《柳叶刀》《英国医学杂志》《美国医学信息学会会刊》《中国科学通报》等。

  对于气候变化和人类健康之间的关系,人类学家向来颇为关注,近年来,很多卫生专业人士也开始发声,希望人们不要忽视气候异常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如此众多的专业期刊以联合社论方式合力疾呼各国采取行动,可谓史无前例之举。这足以说明,在卫生专业人士看来,除了新冠疫情之外,气候变化下的健康风险也不可忽视。

  高温杀人

  澳大利亚山火、东非蝗灾、欧洲洪水、北美极端高温、东亚腹地沙尘暴……近年来,快速变化的气候环境下,全球极端天气事件频发,不仅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也屡屡出现人员伤亡。

  2021 年8 月9 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在相关新闻发布会上,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IPCC 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翟盘茂明确表示:“气候系统的许多变化与日益加剧的全球变暖直接相关。”

  目前,全球地表平均温度较工业化前高出约 1℃,其主要表现包括极端高温事件、海洋热浪与强降水的频率和强度增加,部分地区出现农业和生态干旱、强热带气旋比例增加,以及北极海冰、积雪和多年冻土减少。

  这些和人类的健康有怎样的联系呢?

  最显而易见的,是热浪带来的死亡。根据中国科学家合作撰写的《“柳叶刀倒计时”人群健康和气候变化2020 年中国报告》,2019 年,中国热浪引发的死亡人数为2.68 万,增长趋势显著,其中死亡率最高的前三位分别是山东省、河南省和安徽省。

  极端热浪会扰乱人体的体温调节系统,对老人、儿童、孕妇和慢性病患者来说往往威胁更大。从2000 年到2018 年,全球65 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体中与高温相关死亡率增加了53.7%,仅2018 年,全球就有29.6 万名老年人因高温而失去生命。

  青壮年也难逃持续高温带来的健康问题,例如中暑、脱水,以及烦躁、倦怠等不良心理反应。 “空调病”、肠胃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发病人数也会因高温而增加。还有多项研究表明,高温会增加恶性肿瘤与不良妊娠的发生概率。

  气候变暖和瘟疫之间也有关系。高温为虫媒及病原体的寄生、繁殖和传播创造了适宜条件,会引起疟疾、登革热等传染性疾病的传播和复苏。正如中国俗语所言,“大灾之后必有大疫”,极端天气事件如洪水、飓风等,往往会触发某些虫媒传染病、介水传染病的暴发流行。

  以登革热为例,其病毒传播的全球气候易感性自1950 年以来增加了15%。再以疟疾为例,在非洲高原地区,适合疟疾传播的面积增加了 39%,而在中国南部,在空气温度增长1℃ -2℃ 的条件下, 疟疾的传播潜力将会增长39%- 140%。

  还有人担忧,气候变暖导致的生态环境变化将迫使动物迁徙,导致动物间病原体溢出,传播到人体概率加大。另外,气候变暖引起的冰川冻土融化,可能会释放出冰封的史前病毒,引发新的未知疾病。

  间接风险

  极端天气事件对人类健康产生的负面影响是多重的。例如,山火不仅造成伤亡,幸存的人也会因浓烟而罹患呼吸系统疾病;气象灾害带来的可怕场景和随之而来的瘟疫流行,也往往造成社会性的心理创伤。

  除此之外,气候变化还带来很多威胁人类健康的“慢刀子”。

  气候变暖会使大气污染加剧,而大气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不仅仅表现在呼吸系统上。中国科学院院士顾东风通过一项覆盖全国15 个省份近12 万居民的研究发现,长期暴露于 PM2.5 污染可明显增加中风危险。

  气候变暖还会使一些地方的温湿度增高,而空气中真菌孢子、花粉和大气颗粒物浓度也随之增加,这会提高过敏性疾病和其他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臭氧层的破坏则使得紫外线辐射增强,让皮肤癌、白内障和雪盲的患病概率增大。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负面影响,可能对人类的威胁更大。

  自1981 年以来,全球主要农作物的产量潜力已降低了1.8%-5.6%,再加上极端天气和土壤墒情枯竭,一些地区发生粮食危机造成人们营养不良。目前,全球有8 亿人营养不良,而营养不良是全球最重要的单一致病因素,饥饿和营养不良引起的机体免疫力下降,更增加了疾病易感性。

  这带来的负面影响并不局限于贫困地区,因为气象灾害导致的更多冲突、粮食危机、流离失所及人畜共患病,往往引发蝴蝶效应,令所有国家和地区都不可能独善其身。

  2019 年底,《柳叶刀》《英国医学杂志》《科学》三大专业期刊曾接连刊文警告,如果全球平均气温比工业化前高4℃,在这种环境下出生的婴儿将一生都受其影响,人群健康或因此倒退50 年。

  近期,全球233 家专业期刊的联合社论也认为:“全球升温超过1.5℃对于健康的风险已经得到充分认证。事实上,任何幅度的变暖都是不安全的。”

  一些专业人士认为,若放任不管,气候变化对全球健康的威胁将进一步加剧,扰乱生活和生计,并使医疗系统不堪重负。一旦公共卫生防线被击穿,气候灾难会向不可控的方向加速前进。

  “尽管全球都在关注新冠疫情,但我们不能坐等疫情过去,再着手迅速减排。”联合社论呼吁各国采取紧急行动,将全球平均气温升幅控制在1.5℃以下,停止对自然的破坏,从而保护人类健康。

  积极应对

  专业人士是否危言耸听呢?

  实际上,中国古代医学便用“五运六气学说” 探讨过自然变化与人体疾病之间的关系,总结过人体在面临周围气候异常变化时会发生的一些不良反应,以及气候与瘟疫之间的联系。

  结合历史资料中的气候记录、灾疫记录以及地质学研究,人们可以发现,气候一直是搅动灾疫与人口变化的“无形之手”,从而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

  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气候恶化往往会激化社会矛盾、触发社会危机,引起原有社会结构解体,同时还会引起烈性传染病的传播,从而导致人口减少。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张知彬曾系统研究了《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他认为,要揭示气候对人类疾病的影响,必须要同时考虑疫情、洪涝、干旱、饥荒、蝗灾、气温等因素之间的关联。

  值得注意的是,不能用简单的线性思维去理解气候与人类健康的关系。这一问题需要结合不同时空尺度,以辩证思维综合衡量。比如,根据短期数据研究,气候变暖有利于疫病流行,而从长期来看,冰期时的干旱和寒冷同样也会威胁人类健康。

  总体而言,不同阶段的人类社会对气候变化有不同的适应阈值,无论变冷或变暖,如果气候变化的剧烈程度超过了当时人类适应的极限,那么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就是消极的。

  因此,人类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健康威胁,一是要强化防灾减灾和公共卫生系统,提升适应能力,二是要从节能减排入手,减轻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

  近年来,中国正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通过事实验证了这能有效改善人群健康水平。

  根据《“柳叶刀倒计时”人群健康和气候变化2020 年中国报告》,从2000 年至2019 年,中国严重台风事件显著增多,但东南沿海省份因在防灾减灾方面采取了干预手段,台风所造成的破坏程度已大幅减弱、人员伤亡显著减少。

  另外,从2015 年到2019 年,中国367 座城市的空气污染水平减少了近28%,每年与空气污染有关的死亡人数因此减少了约九万例。

  目前,中国媒体和学界对于气候变化对健康的影响这一议题还有待加强,各地的行动策略仍处在起步水平,也有待不断细化。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