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话里的“耍子儿”

  有道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相距不远的苏州与杭州往往并称。不过,与苏州方言纯粹的“吴侬软语”大不一样,杭州由于历史上做了一个半世纪的南宋首都,大量的北方移民南迁,带来了以汴梁(河南开封)为主的北方话,与杭州原来的吴方言杂糅在一起,形成了杭州话“半南半北”的独特面貌。因此,语言大师赵元任(常州人)就曾说过,杭州话听上去“颇有点像常州人在念国语白话文”。

  不过,杭州话里也有一些词汇,跟北方话与杭州周边(湖州、嘉兴、绍兴)的吴方言都不相同,使用的范围也很小。这些杭州特有的、与众不同的词儿,就充分显示出杭州话自身的特色——“耍子儿” 就是其中之一。

  “耍子儿”这个词,跟苏州话里的“白相”用法一样,是“玩儿”的意思。比如“我们到西湖边去玩”这句话,在杭州话里,就要说成“我们到西湖边耍子儿去!”其实,西部的一些地方,比如成都、昆明等地,都有“耍”的说法。比如游泳叫做“耍水”,赌博叫做“耍钱”,但用“耍子儿”的地方,就只有杭州最出名了。

  “耍子儿”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呢?很可能还是与南宋建都临安有关。杭州成了宋朝的“行在”(字面上是临时首都的意思),大批“京师旧人”也从河南开封南迁到这里,于是杭州的街市就变得热闹起来。南宋末年人吴自牧写过一本《梦粱录》,里面就讲到,杭州旧时本来没有 “瓦舍”,南渡以后,才开张起来(据《梦梁录》说共有十七处),从禁军士卒到贵家子弟,都在此取乐。街坊桥卷,也常有表演技艺的人,节目如踢瓶、弄碗、踢缸等,显然是极高明的杂技。尤其是弄影戏的人,在汴京时是素色纸质的,南宋时逐渐用羊皮雕形,彩色装饰,表演起来格外精彩。

  杭州百姓在街头巷尾就能看到这么多精彩的杂耍表演,便习惯地把去看杂耍叫做耍子。推而广之,去进香、观潮、游览时看到这些杂耍也说是去耍子。久而久之,就算没有杂耍,单纯地去风景点游山玩水也说去“耍子”了。杭州话喜欢在词尾加个“儿”,“耍子儿”也就应运而生了。古典小说《水浒传》与《西游记》的作者(施耐庵与吴承恩)都在杭州生活过,熟悉杭州话,“耍子儿”这个词因此登堂入室。比如《水浒传》的第二回,“九纹龙”史进拜王进作师父前较量武艺时,王进就说道:“小官人若是不当真时,较量一棒耍子。”《西游记》里的“耍子儿”就用得更多了。猪八戒为了请孙悟空去救师父,特地赶到花果山。结果孙悟空听了猪八戒的一番诉说之后,却是跳下崖来,用手搀住八戒道:“贤弟,累你远来,且和我耍子儿去。”这里的“耍子儿”就是“玩”的意思,用法与今天的杭州话一模一样。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