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基金经理、大学老师 10年职业生涯二次极限漂移

  • 来源:大学生
  • 关键字:律师,基金经理,大学老师
  • 发布时间:2021-11-26 20:33

  专业定义职业?

  十一年前,我带着录取通知书走进华东政法大学的校门,当时我根本没有去想和我未来职业有关的任何问题,因为作为一名法学院的学生,我笃定自己会成为一名律师、检察官或者法官。大学前两年,我苦读堆起来和自己等高的各类法学课本,大三通过了国家司法考试,大四顺利进入一家“红圈所”(律师界代指国内最顶尖的8家律师事务所)实习。

  当真正坐进律所的工位后,我发觉这份工作和我想象的似乎不太一样:律师不是应该像美剧《波士顿法律》中的角色一样,在法庭上慷慨陈词舌战群儒吗?而在现实中,我的工作却是一直查无尽的工商档案和写法律合同。这样的工作状态让我感到无趣而厌倦。几个月后,我在朋友圈看到一则消息,一家新成立的对冲基金公司正在招聘法务经理。我几乎只花了几分钟的时间思考,便选择了投递简历。

  那时,我对金融、交易、对冲这些字眼感到非常陌生,甚至在面试中还闹出了几个金融常识上的笑话。至今我仍感谢这家公司包容和接纳了我这个曾经的金融 “小白”。后来,我为了尽快适应金融业的工作付出了艰苦的努力。

  这次跨界求职让我取得了丰厚的物质和精神回报,而更重要的是,它对我的人生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我因而坚信,大学所学专业并不能定义一个人,勇于突破专业束缚的人,往往更有可能获得不一样的人生奖赏。

  跨界学知识得“淘”

  跨界择业充满挑战,坚定自己选择的勇气仅仅是迈出了第一步,为了适应不同的工作,离开大学的5年里,我从未停止过学习。与在校园里学习不同,职场上没有配套好的成体系的课程,更没有专职的老师、教授辅导在侧,学会快速准确高效地获取某一职业领域的核心从业知识变得迫切而关键。

  我职业生涯的第一个考验是从法律到金融的过渡。虽然我在律师事务所实习时接触了金融业务,但内容几乎都集中在合同文本和并购交易结构的设计方面,对交易本身,尤其是二级市场的量化交易,我几乎一无所知。而且,我大学时就读法学院,并未学习过高等数学、计算机等课程,这更加重了我理解金融基本公式和术语的难度。最初决定开始学习这些新的知识和技能时,我感到颇有些被工作“逼上梁山”的味道。

  好在互联网的发展为学习新知识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我买了CFA(特许金融分析师)和CPA(注册会计师)的网课,跟着直播课程的进度按部就班地学习。随课程建立的微信和QQ学员群让我即使一个人在家学习生涩的知识也并不觉得孤单,课上存疑的内容也能及时得到一对一的解答。

  自学课程之外,我还随时随地向同事和合作伙伴提问,这让我在“恶补”金融知识阶段受益良多。同事和工作中接触到的合作伙伴大多是经济学、金融学、金融工程等相关学科出身,并在行业内工作打拼了多年,他们在日常工作沟通中使用一些高频金融术语时,可能意识不到这些术语对于金融门外汉来说相当难理解。比如,进行固定收益投资中提到最多的一个词是“bp”,即基点(Basis Point),如果你去翻阅教科书,你只会得到“一个百分点的一百分之一”这一直白而枯燥的定义。但如果你去请教一个每日从事相关交易的同事,他则会告诉你“bp”在债券和利率交易中是多么基础和重要的计量单位,以及它的变化如何直接影响投资组合的收益和定价。再有,一些业内约定俗成的简称亦可能是专业课本上找不到的。比如“协会”一词在中国基金行业内专指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是国内公募和私募基金最重要的监管部门。像这样的术语,如果没有问同事而选择了百度搜索,那么很可能会搜到成千上万条不相关的结果,最终却一无所获。

  向同事或合作伙伴提出类似这样的 “小白”问题,一开始我总有些胆怯和害羞,害怕自己的问题过于简单粗浅而出丑,也担心失去对方的信任。但在不断的接触和学习中我想通了,其实这些都是不必要的“自我包袱”,一个组织或公司中的所有同事都是互相协作的关系,任何一个人都会乐见自己的同事能够高效准确地完成工作任务,以便自己的工作能更顺利地进行,所以大部分人都会非常耐心地为新人解答工作中相关的问题。问答的互动反而是一个极佳的增进同事关系的契机,能帮助新人迅速融入集体。

  第二个大的挑战来自我当下的工作:现在我在一所大学从事高校的技术转移工作,致力于解决各个科技领域的“卡脖子”问题。从集成电路到纳米材料,从深度学习到气相沉积,每一天接触到的陌生词汇数量都是作为文科生的我之前不敢设想的。

  入职前,我便开始自学编程技术,并持续追踪著名大学在物理化学方面的慕课。由于理解数理化和计算机相关的内容需要非常扎实的高中和大学阶段的学习作为基础,我面对很多专业知识时觉得晦涩难懂而束手无策。后来我自己找了个窍门儿,从各个学校的二手物品交易平台上 “淘”到了解决方案。

  学习新知识和这些平台有什么联系?其实,这些平台上不仅能交易二手物品,亦能找到课程辅导服务。比如我在自学 Python和C语言时,经常遇到棘手的难题。此时,我会在清华大学的二手物品交易平台“水木帮”上发布一个有偿求助的帖子,请一个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同学来辅导。说是有偿,其实也就是支付几十元而已,由于这些平台上的用户都是校内的学生,有些时候不仅不需要花钱,还能结交到志同道合或同行业工作的朋友。

  转行学习艰难,但在这一过程中我亦收获了很多乐趣,我发现,好奇心是全人类所共有的,即使不为了工作需要,每天学习新东西本身也是一件乐趣盎然的事。

  职场中的浪漫是“热爱”

  一个小故事曾开启了我对自己职业选择的思考,它来源于哈佛商学院克莱顿·克里斯坦森教授(Clayton M. Christensen)的一篇文章。克里斯坦森教授在文中假设并描绘了自己经营的公司中一位女员工的两种下班场景:第一种场景中,她开车回家,对自己一天的工作感到无比失望,觉得自己不被上司赏识和重视,这样的工作情绪也影响了她与家人的互动,回到家后,消极的气氛在屋子里蔓延,一家人都郁郁寡欢;另一个场景中,女士同样开车回家,但她觉得这一天的工作充实而有意义,自己学到了有用的知识并得到了上司和同事的认可,也坚信这份工作能给她带来长期的成长。如果是你,会选择哪一种工作状态呢?

  答案对我来说是显而易见的。在我的几个职业中,即使我都曾全力以赴,但依然有一些时候会觉得倦怠和困惑,总是在心里反复质问自己,这些日常而看似普通的工作的意义。现在,我反观曾经,我觉得这些消极情绪的根源其实是因为我在彼时彼刻对那些工作缺乏真正的热爱:我去律师事务所,是因为我的教育路径将我引导到了那里;当我选择成为一名对冲基金经理,是因为我相中了这份职业的多金和光鲜,而机会又恰到好处地出现。

  决策的动因里缺乏热爱这一项的后果是:尽管我也能顺利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但我做不到像我的律师同事那样坚持写6个小时的合同而不吃不喝不上厕所;也无法效仿我对冲基金公司的伙伴们在工作日不眠不休地盯盘全球股市,并在基金亏损时直面愤怒的投资人——当我的工作向我的生活索取更多的时候,即使我有余力亦会往后退缩。

  这也是我选择成为一名大学老师的终极原因:经过细致了解和扪心自问,我发现自己真正喜欢这份工作,并愿意为其中的高尚目标让渡一定的个人自由而忘我奉献。我想我做这个决定所经历的心路历程,应该和我崇敬的律师和基金经理同事的决策路径是一致的。每个人热爱自己工作的原因可能千差万别,但能选择自己热爱的事业作为工作是一件幸福而满足的人生乐事。

  当一个人面对诸多机会,无法快速定位筛选真正热爱的事业时,我倒是有一条自己实践的小经验可以派上用场:设想一下,假设你预选的这个工作突然无缘由地停发3到6个月的薪水,你是否依然愿意做下去?如果你的回答是肯定的——我简单地将这种情形概括为“没钱也干”,那这一定就是你真正喜欢的事业了。

  此外,还可以问问自己,我的勤勉工作除了对公司有利外,对我所处的社区、行业乃至更广泛的社会和人民会有什么正面的贡献吗?这个问题看似宏大,实则直接关乎一个人选定自己的职业后,他能从中收获的幸福感、获得感和满足感。从一个更高远的视角看,如果一个青年学生在自己热爱领域的辛勤工作,能融入为社会、国家和人民谋最大福祉的光辉事业中去,这何尝不是一件浪漫的事呢?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