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在哪里?

  •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
  • 关键字:中华文明,物质,基础
  • 发布时间:2021-11-26 21:45

  考察中华文明跟黄河的关系,研究它的起源和发展,就必须要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历史唯物论为指导,而文明则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没有早期的物质财富,就无法产生后来的精神财富。所以我们考察中华文明的起源,首先要看看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在哪里。

  我们常说,中国有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但是国内外都有不少人质疑这一点。七千年的埃及文明有金字塔,有埃及文字;五千年的巴比伦文明有青铜器,有那些建筑和文字。中国的黄河流域没有好的石料,早期的建筑都是土木结构,无法长期保存,之前确实没有实物证据支持中华文明拥有五千年历史的观点。

  相比之下,埃及、巴比伦都有建筑保留下来,希腊罗马的建筑虽然早已倒塌,但柱子还留在那儿。另一方面是文字,比甲骨文更早的文字还没有发现,甲骨文距今最多三千八百年历史。因此,要证明中华文明的历史,靠地面的实物是不可能的,只能通过考古,或者找到原始文字记录。国家组织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并于2018 年正式发布了探源工程的成果。通过地下考古,现在已经基本上肯定了五千年中华文明的说法,甚至还更早。比如,黄河流域的山西襄汾的陶寺遗址、陕西神木的石峁遗址,以及长江流域的杭州余杭的良渚文化遗址,在五千八百年以前已经有了文明起源的迹象,到了五千三百年前陆续都进入了文明阶段。以陶寺遗址为例,总面积达到了四百万平方米,拥有成片的公共建筑,成片的民居、作坊、祭祀场所、墓葬(特别是高等级的贵族墓葬)。从物质财富讲,养活这么多人,需要大规模的农业,而农业的发展,扩大了耕地,提高了粮食产量;有了余粮,人群中间就出现了专业分化,有了专职的祭司、工匠、军人、贵族、统治者,人群产生了阶级和专职化,形成规则、制度、法律,进而脱离野蛮,进入文明。也就是说,在足够的物质条件下,才能产生精神财富。

  在三千八百年前,中原地区形成了更为成熟的文明形态。其中的代表,就是河南偃师的二里头文化。以二里头文化为典型的黄河文明向四方辐射它的文化影响力,被称为中华文明总竞争的核心引领者,它的地理环境特别优越,而且保持稳定。这一点十分重要。中国的古代文明中,只有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文明发展没有中断,并且总体上越来越发达,其他地方的文明先后都出现了断层。譬如良渚文化,从现在的考古发掘来看,良渚的早期文明十分发达,有些方面甚至比黄河流域还要先进,但没有延续到今天,四千年前,良渚文化突然消失了。是灭绝了?还是迁移了?现在也没有明确的结论。只有黄河流域的文化是延续的,从这一点讲,尽管中华民族的早期文明像满天星斗,但最终都汇聚在了黄河流域。

  具体原因是什么并不清楚,基本的原因是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地理条件、气候条件一直稳定。气象学家竺可桢先生的研究指出,四五千年前,整个黄河流域的平均气温要比现在高,降水量也比较丰富,因此最适合农业开发与人类早期的生产和生活。所以三千八百年前,中原地区产生了最发达的文明,并由此辐射到其他地区,这并不是偶然的。除此以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还有一个重要的发现。在黄河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广泛吸收了外来文明的影响,比如源自西亚、中亚等地区的小麦栽培技术,黄牛和绵羊等家畜的饲养技术等。特别是发源于巴比伦文明的青铜冶炼技术,从今天的新疆地区逐步向中原地区传播,经历了一段比较长的时期。在这个过程中,青铜冶炼技术逐渐融入中华文明之中,并且被改造生发出崭新的面貌,成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

  至于文字,到目前为止,考古工作还没有发现比甲骨文更早的中国文字,有学者试图解读龙山文化陶片上的“文字”,但是还没有成果。所以,现在我们可以讲,中华文明有五千年,甚至不止五千年的历史,但是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是三千八百年,这是一种科学的态度。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