膈下逐瘀汤论治糖尿病性腹泻
- 来源:系统医学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膈下逐瘀汤,糖尿病性腹泻,瘀血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2-01-11 14:15
摘要:糖尿病性腹泻属中医学“消渴”“泄泻”范畴,本文主要介绍膈下逐瘀汤治疗糖尿病性腹泻临证经验。本文认为消渴病的种种病机均可导致 血瘀,因瘀在膈下使肠道经络不通,功能失常,并发泄泻,因此从瘀论治,擅用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膈下逐瘀汤论治,并分析验案加以说明。
糖尿病性腹泻(DD)是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引发的消化系统慢 性并发症,主要表现为间歇性、顽固性、便秘和腹泻交替出现,常大 便次数数次甚至数十次。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且症状顽固、病情 反复、治疗效果不佳,是糖尿病并发症防治领域亟待解决的临床难题 [1]。多发生在糖尿病病程长,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DD 归属于中医 学“消渴”合并“泄泻”范畴,消渴病初期,阴津亏损、燥热偏盛,延及 后期,气血耗伤,日久瘀在肠道经络,并发泄泻。本文从瘀论治,用 膈下逐瘀汤加减,以期为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性腹泻提高临床疗效。
1 病因病机
《灵枢·五变》中有“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留,髋皮充 肌,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医学入门·消渴》 中明确指出:“三消……总皆肺被火刑,熏蒸日久,气血凝滞。”可见 消渴的发生发展与瘀血关系密切,气滞血瘀,积而化热化燥,耗伤津 液,发为消渴。
消渴病久,脏腑气血经络的功能失调,可导致各种并发症。近期 研究发现,糖尿病确实存在一个自然病程,胰岛素抵抗伴胰岛素分泌 功能减退贯穿糖尿病病程始终。中医病机分析,初病多实,久病多虚 实夹杂。本虚而言,最常见无外乎阴虚、气虚、气阴两虚证、阴阳俱 虚证,标实证包括胃肠结热、脾胃湿热、肝经郁热、痰火内扰以及肝 阳上亢。《金匮要略》说“热之所过,赢为之凝滞……”,《医林改错》 更明言“血受热则煎炼成块”,《血证论》有云“离经之血为瘀”。《素问·调 经沦》云“气血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素问·调 经论》云“病 久入深,营卫之行涩,经络失疏,故 不能……”,《临证指南医案》 更发挥为久病入络说,认为病邪“其初在经在气,其久入络”。在糖尿 病病程中,种种病机均可导致血瘀,加之消渴病久,久服药物,药毒 入络,反而使血瘀更为明显。
2 致病机制
唐容川有言:“其离经而未吐出者,是为瘀血。”瘀血是指离经之 血留于体内,或血运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内的血液。瘀血是病程 延长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病理产物,瘀血一旦形成,便可作为一种新 的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加重脏腑功能失调,从而导致疾病难愈。消 渴病日久可生瘀血,瘀血内阻亦可导致或加重消渴病的各种症状。两 者互为因果,相互影响。瘀血源于消渴病,为其病理产物。若未及时 消除,不仅会使机体失去正常血液的濡养作用,反过来还会影响全身 或局部血液的运行,导致或加重消渴病的各种症状。瘀血的病证特点, 因瘀阻的部位和形成瘀血的原因不同而异。如气滞血瘀,日久瘀在膈 下肠道经脉,肠道功能失调,则发为泄泻。清代医家王清任指出“泻 肚日久,百方不效,是瘀血之瘴”,可见,瘀血是关键因素。
3 治疗研究
消渴病久不愈,瘀血或停于肺,或阻于胃,或留膀胱,或流窜经 络,或郁于心络,或蒙蔽清窍,导致变证丛生。此时病者以并发症为 主,瘀血为主要矛盾。治疗当以急则治其标为原则,以活血化瘀治疗 并发症为主,而兼顾治疗消渴病。糖尿病性腹泻是因瘀在膈下使肠道 经络不通,用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膈下逐瘀汤为主,使瘀血去,新 血生,经络调,则腹泻自止。
膈下逐瘀汤出自清代名医王清任《医林改错》一书,为五大活血 化瘀明方之一,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等功效。原方可治“肾泻”“久 泻”。方中,五灵脂甘、苦、温,归肝、脾经,活血祛瘀、行血止痛, 善治心腹血气诸痛;牡丹皮辛、苦、微寒,入心、肝、肾经,凉血活 血、散瘀止痛;桃仁 苦、甘、平,入心、肝、大肠经,活血祛瘀消 肿,味苦下泄,逐瘀而不伤新血,有通因通用之妙;红花辛、温,入 心、肝经,活血散瘀止痛;赤芍苦、微寒,入肝 经,清热凉血,祛 瘀止痛;当归甘、辛、温,入肝、心、脾 经,和血补血、通经止痛, 能益久泻之阴伤;延胡索 辛、苦、温,入肝、脾经,活血散瘀、理 气止痛;柴胡味 苦,入肝、胆经,和解表里、疏肝理气,治血虚劳倦;香 附辛、平,入肝、脾、三焦经,行气解郁,调经止痛,能调 血中之气,开郁宽中、消食止呕;枳壳苦、辛、酸、温,入脾、胃经, 破气消积;乌药辛、温,入肺、脾、肾 经,破瘀泄满、止痛消胀; 甘草甘、平,入心、脾、肺经,和中缓急,调和诸药。诸药共用能破 瘀止血、缓急止痛、补益气血,治疗膈膜以下脏器血瘀病变。临床泻 下急迫、臭秽、肛门灼热者,可联合葛根芩连汤;下利完谷不化,四 肢发凉,加附子、干姜、肉桂;腹痛者,加高良姜等。
4 病案举例
李某,女,63 岁。2020 年 7 月 7 日就诊。2 型糖尿病病史18 年,规律服用降糖药物治疗,空腹血糖控制在 7~8 mmol/L,餐后血 糖控制在9~8 mmol/L,糖化血红蛋白7%以内。反复腹泻3 年余、日 行四五次,稍进生冷或着凉则大便次数明显增加,多则 6~8 次/d、 稀溏急迫,含不消化食物,多次查便常规、肠镜、血常规等,未见明 显异常。3 天前因着凉再次发作。症见便溏,大便 5~8 次/d,量少 急迫,多在白天,伴有肠鸣腹痛,无赤白黏冻,无里急后重,纳谷不 馨,偶有反酸,神疲懒言,舌淡暗,苔薄白,脉细涩。诊断为消渴 泄 泻,辨证为血瘀致病,治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止泻,方以膈下逐瘀 汤加减:五灵脂 6 g,赤芍 6 g,乌药 6 g,丹皮 3 g,元胡 3 g,香 附 6 g,桃仁 9 g,红花 6 g,当归 9 g,川芎 6 g,枳壳 6 g,生甘 草 6 g,煅牡蛎12 g。7 剂,每日1 剂,水煎分两次服用。自诉服药 3 剂后泄泻次数减少,便质改善,7 剂后大便次数明显减少,每日3 次,但大便仍不成形,矢气多,原方加沉香曲理气和胃,继服 7 剂 后,大便成形、偏软,饮食改善,反酸减轻,守方继续服用1 月余, 大便成形,日1-2 次,无肠鸣腹痛。
按:本患者年老女性,2 型糖尿病日久,且服用降糖药物数年, 气滞血瘀,瘀血阻于肠道经络,肠道功能失调,发为泄泻。舌淡暗、 脉细涩皆为血瘀之象,方用桃仁、红花、五灵脂能够 破血化瘀,行 气止痛;当归能够养血活血;牡丹皮活血化瘀;川芎、元胡、乌药能 够行气活血止痛,乌药还具有温肾散寒的 功效;赤芍清热凉血,祛 瘀止痛,尚有调经的作用;香附、枳壳能够疏肝理气,调经止痛;煅 牡蛎能收敛固涩、制酸止痛,甘草益气扶正,调和药性;诸药联用具 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止泻的功效。
5 结语
中医临床治疗糖尿病性腹泻,既要重视整体辨证论治,也要强调 个体化治疗。针对消渴病久治不愈,久病入络,久病血瘀,瘀在膈下 肠道经脉,肠道功能失调,并发泄泻,重视活血化瘀论治,使气血调 和。《刘河间三消论》指出:“治消渴者,补肾水阴寒之虚,而泻心火 阳热之实,除肠胃燥热之甚,济人身津液之衰,使道路散而不结,津 液生而不枯,气血和而不涩,则病自已矣。”所以治疗消渴病在药物 治疗、饮食控制、适度运动等综合治疗控制血糖的同时,还应该及时 采取中医药干预,积极应用中医活血化瘀法,防患于未然,“先安未 受邪之地”,临床才能收到较好的疗效。总之,从瘀论治的目的就在 于如《内经》所说:“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
参考文献:
[1]解琳莉,赵勇,张为,等.从气、血、水关系探析心水之病机与 治疗[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8):2113-2115
[2]郭维琴.郭维琴临证精华[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24-26
[3]张晔.《伤寒论》提纲证对中医临床辨证的提示[J].世界中西医 结合志,2007,2(4):200-202
[4]陈淑玲.参麦注射液治疗心梗后心衰的疗效观察[J].吉林中医 药,2006,26(4):19-20
[1]李勤,高彦彬,谢冰昕.糖尿病性腹泻的中医辨证论治浅 析[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7,24(10):115-1
作者简介:;李靖靖,(1989—),女,汉族,山西省人,硕士研 究生,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病的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