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练笔读写双赢
- 来源:素质教育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阅读,写作,双赢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2-01-24 10:55
【摘要】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写作是阅读的运用和发展。“随文练笔”能把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读促写,以写助读,或充实文本内容,或拓展文本时空,或转换文本体裁,或模仿文本笔法……丰富的练笔形式既检验了学生的读,也训练了学生的写,最终达到读写双赢的效果。
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借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阅读教学中,教师通过课文这个“例子”有效引导学生学习运用语言,就能达到人们常说的抛课文之“砖”引学生之“玉”的效果,而在阅读教学中穿插各种小练笔,学生如同进入思维立交桥,通过多角度的盘旋而上即能快速进入写作主干道。
找准“读写最佳结合点”是指导学生学会写作的关键。这个“最佳结合点”可能是结合文章的内容,教学生学会言之有物;可能是结合文章的写法,教学生学会言之有序;可能是结合文章的语言,教学生学会言之有情……而其前提是教师仔细研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写作技巧,因课文而异,从不同的角度切入,进行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练笔。
一、充实文本内容,练笔
阅读,是读者与作者之间通过文本进行心灵沟通与交流的过程。文本,只是提供了一个具体的“世界”,需要学生在阅读中去丰富、充实文本内容,进而走进作者的内心,丰盈自己的心灵世界,达到人与人之间、心灵与文本之间的和谐共鸣,从而使学生在积淀语文素养、磨砺语言文字中享受阅读的乐趣。
1、填补空白余韵悠长有的教材有意留下一些艺术性空白,使之“句中无其辞,句外有其意”;有些课文前面描写了一系列相关内容,后面就省略不写,耐人寻味,有一种余音绕梁之感。在教学中,我们不妨把这种“余音”挖掘出来,利用这些意味隽永的空白,让学生写写作者没有言尽的话,使文章内容更生动、形象。如教《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时,可紧扣最后“植物妈妈的办法很多很多”一句让学生练笔,列举其他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领会大自然的奇妙。
2、化简为详凸显中心有的课文由于表达的需要,某些地方写得相当简单,甚至出现省略或跳跃的情节。教学时,我们可以有意识地把这些句、段单独提炼出来,鼓励和引导学生抓住这些“简略处”,围绕课文中心开展“添枝加叶”式的想象练笔,使简略的文本具体化。如《黄山奇石》一课可紧扣文章题眼“奇”字,让学生观察想象,把最后一段略写的“天狗望月”“仙女弹琴”等作详细描写。黄山石的千姿百态在孩子们笔下充分展现,也能进一步激发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3、借助插图升华主题语文教材图文并茂,插图往往是学习课文的一个重要支撑点。这些插图有的使文本内容更具形象,有的展示课文言犹未尽的意思。教学《妈妈睡了》一课时,可引导学生仔细看图想象,把画中蕴含的意境(母子情深)和“画外音”(妈妈的辛苦、“我”的心疼)描绘出来,既内化运用语言又加深对文本理解,升华主题,还不失时机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二、拓展文本时空,练笔
教材中有许多句段蕴涵着作者丰富的联想,教学中若能以此为“抓手”指导练笔,学生就会在跨越时空、文化的心灵体验中感悟语言文字的妙趣所在,激发学习潜能。
1、续写结尾再掀波澜有些课文结尾处往往“言虽尽而意无穷”,这些耐人寻味的“空白”为学生创造了一个个遐想驰骋的空间,引导学生续编,能使已接近尾声的情节再掀波澜。如《狼和小羊》结尾写狼龇着牙扑向小羊,结果会怎样呢?学生兴致盎然地展开想象:有的写羊落狼口,被活活咬死了;有的写小羊急中生智,想出主意顺利逃脱;有的写狼正扑向小羊时却倒下了,原来是一位猎人开了枪……学生众说纷纭,异彩纷呈,不仅延伸了故事情节,锻炼了写作能力,更深挖了文本内涵。
2、读文有感情动辞发有些课文内容特别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我们可在教学中趁热打铁,让学生把自己头脑中一些较为零乱、不成文的想法、念头系统地整理一下,写一写学习之后的感想。
三、转换文本体裁,练笔
语文教材中文体多样,相同的内容经过不同体裁的表述,其阅读感悟也是不同的。教师灵活地指导学生进行体裁的转换和改写,不仅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而且可以使学生掌握不同体裁的写作技巧,练笔兴趣顿生,巧妙地激起思维的浪花。
1、将语言凝练的诗词改写为记叙文古代诗词语言凝练,富有音律美,讲究的是一种意境。把诗词改为记叙文,就是要把这种意境通过记叙、描写的方式表达出来,如学习了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让学生把它改写成一篇清新恬淡的散文,这样既帮助学生加深对诗词的理解,又锻炼了表达能力。
2、将情节生动的课文改写为课本剧改编课本剧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同时又营造艺术气氛、培养创造才能的有效手段。比如学了《小壁虎借尾巴》,再让学生想象文中的角色形象、性格特征,设计语言、动作、神态等进行改编、表演,能有效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四、模仿文本笔法,练笔
练习仿写,能让学生得习作之门而入。起初,学生的仿写可能比较单调刻板,但随着知识的增长、视野的扩大,就会逐步讲究品字炼句,抒发真情。入选教材的文章大多文质兼美,富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在写作技法上也各具特色,我们在教学中可以抓住契机,让学生动笔仿写。
1、词句式模仿:即用刚学的词语、句式,结合一定语境写句子。如《荷叶圆圆》的教学中,让学生仿“小水珠说:荷叶是我的摇篮……”作诗,于是,孩子们笔下出现了“小蝴蝶说:荷叶是我的舞台”“小朋友说:荷叶是我的凉帽”等一系列洋溢着诗情、充满着童趣的语句。
2、语段式模仿:即用刚学的段式,按照一定顺序模仿写段落。如教学《搭船的鸟》一课时,可指导学生模仿文中写翠鸟外形、动作的语段,选取一种小动物抓住其特点进行练笔。学生经历了“读进去”到“写出来”的过程,在读中学写,仿中求活。
3、结构式模仿:即模仿刚学的文章构成方式逐段练写,把读与写有机结合起来,达到篇与篇读写迁移的目的,这比较适合中高年级。
“学理如筑塔,学文如聚沙。”多形式的随文练笔,大大提高了阅读教学中练习写作的密度和文字训练的强度,但它决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练习,须讲究时机,紧密结合,让学生觉得有话可说,有文可鉴,有感而发,有情可抒,读写双赢方能水到渠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