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怎么这么好吃!

  如果盘点过去一年吃得最多的东西,“瓜”一定是其中之一。从郑爽代孕、日赚208万元开始,到王力宏20多年优质偶像形象崩塌、薇娅被罚13个亿结束,这一年惊人的剧情屡屡刷新吃瓜群众的认知上限,看客们对于“瓜”的预期也水涨船高:谁会是下一个让我们意识到自己想象力是多么贫瘠的人?

  虽然很多典籍教导我们要做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但吃瓜实在太让人欲罢不能啦。毕竟,“吃瓜”也是自古以来的传统—老话早就告诉我们,“看热闹不嫌事大”。“瓜”的原产地当然不止娱乐圈。茶水间里,高管A和高管B的勾心斗角;Tony和Rebecca的暗通款曲永远不会大结局;同学聚会上,班花班草的情史、暴富同学的发家故事总能迅速炒热氛围。

  如果没有八卦,想必社交中的“尬聊”又会多出许多。进化心理学家、牛津大学教授罗宾·邓巴在《梳毛、八卦及语言的进化》一书中提出,灵长类动物通过梳毛来维系感情,后来语言取代梳毛成为社交方式,有一条就是为了“更好地闲聊八卦”。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八卦就是“社交货币”,能让陌生人快速熟络起来。

  无数次吃瓜经历告诉我们,瓜总会以某种方式消失,不管是出现了下一个更大的瓜,还是仅仅因为人们的健忘。热度会下降,但瓜的影响短期很难消除。当事公司需要处理棘手的赔偿问题,当事人也会面临诸多人情或者法律上的纠纷。吃瓜者看似最为轻松,搬着一个小板凳来,不带半点鸡零狗碎走,但吃完瓜,然后呢?

  可能有些瓜一开始就吃错了。经过几年的训练大众已经知道了“让子弹再飞一会儿”,但并不是双方当事人都发了微博就叫“反转”哦。比如时隔4个月后霍尊的女朋友因为诈骗被强制采取刑事措施,可是当初讨伐男方的声量比现在大太多了。其实这种晒聊天记录的审判方式,值得我们每个人警惕。是不是有一天,我们小时候QQ空间里的非主流发言也会被挖出来嘲笑?

  只是嘲笑还好,越界当审判者就大可不必了。王力宏事件后,部分情绪高涨的网友为他的职业发展下了判词。但国台办官方回应道,“不能把个人网上的说法当作官方态度”。

  如果想轻松地吃瓜,就事论事似乎更为可取。说白了,咱们打工人就别替那些标价千万甚至上亿的名人瓜操心啦。

  追星那么多年,我们也是到了这时候才恍然大悟:原来娱乐圈的“人设”早几十年就出来了,一些童年回忆的坍塌,不过是我们正在经历娱乐圈的周期。

  当然,也不能完全忽视“瓜”的延伸意义。明星的家长里短可比任何形式的教学内容都有流量。通过吃瓜,我们也的确感受到了社会的进步,比如王力宏事件中所反映出的女性对于独立人格的看重,就是前些年不常见的。

  吃瓜之所以能调动人的情绪,也与它“拔出萝卜带出泥”的特色有关。几乎没有一个瓜是单独存在的,小瓜牵连出大瓜的事件也不少见,爱看热闹的人,谁能拒绝层出不穷的八卦?简直太刺激啦。但是最好理性吃瓜,别伤及无辜,事件中的其他人很难说不是被牵连的受害者。吴亦凡如自己微博所言被警方带走了,都美竹也不是胜利者。她的“维权”路上甚至还有中间商跳出来“赚差价”—帮助她“优化”自己的微博以赢得更多的关注。

  但是不难发现,知识水平更高的当事人,在battle中更容易占据上风、赢得好感—主要体现为能写出逻辑严密、论据清晰、情真意切的小作文—扔出重锤的同时为自己挽回局面。如果你新一年度的OKR还没有动笔,或许可以从过去一年的战斗檄文中找一找写作的感觉。

  在《真相:信息超载时代如何知道该相信什么》一书中,作者提到,“随着知识水平的提高,人们更有能力去怀疑自己所处的世界、公众行为和日常生活中的各项制度”。瓜作为一个信息,也在这个值得用批判的眼光审视的范畴中。也有心理学者指出,频繁吃瓜会导致人的注意力和精力分散。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对于容易让人上头的瓜来说尤其如此。

  总而言之,瓜本质上是一种娱乐消遣,放松了、快乐了,如果还能从中学会一些人情世故的道理,或者被普及一些常识,这次吃瓜之旅就可以完美结束了。不管瓜有多大,过好自己的生活还是眼前最够得着的事,这个世界永远有比“瓜”更值得关注的事情。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