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医药企业品牌价值TOP100
- 来源:互联网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医药企业,品牌,价值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2-02-25 10:40
中西之争
2015年,由于发现了可有效降低疟疾患者死亡率的青蒿素,屠呦呦成为中国首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
据报道,屠呦呦通过整理中医药典籍、走访名老中医,汇集了640余种治疗疟疾的中药单秘验方。在青蒿提取物实验药效不稳定的情况下,她从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对青蒿截疟的记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中获得了灵感,青蒿素提炼成功。屠呦呦说:“青蒿素是人类征服疟疾进程中的一小步,是中国传统医药献给世界的一份礼物。”
至此,中药无用说、中西药哪个更有效的争论可以终止了。但无法否认的事实是,在现今的A股医药公司市值排行中,遥遥领先的是西药(生物、化学药)类公司,尽管医药白马股中不乏片仔癀、云南白药、白云山等中药品牌,但曾经为“老一辈”人所熟知的广誉远、九芝堂、震元等的市值步伐似乎正如其品牌年岁一样,迟缓不够给力。
销售端统计显示,2017年全国前二十的畅销品牌榜中有一半是中成药,但到了2020年,跨国药企的原研药、国产创新药成为榜上常客,中成药江湖地位不再。
更有评论人指出,尽管中药得到了相关方面的力挺,市场前景受到认可,但是前期野蛮生长的阴影叠加中药材质量问题频发、中成药安全有效性缺乏循证医学证明、是带金销售的重灾区,中药整体处于“叫好不叫座”的局面。随着越来越多三甲医院将中成药剔除出常备目录,中成药进入“死亡倒计时”。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疫情让“伤害”的“侮辱性”强度再度放大了。当疫情的“子弹”飞到一定程度后,国药、科兴、智飞等“西”药品牌的功效性全面放大,而曾凭借连花清瘟胶囊、中药治疗汤剂等红极一时的中药品牌声量却在慢慢消散。
在生物、化学等制药技术不断迅猛发展的今天,中药品牌再靠“吃老本”、秘方无疑是坐看对手跑步前进的佛系悬壶济世之道。因此,中西之争的内涵已不再是哪一方更有效,而是在现代医药科学不断进步的形势下,中药企业也应放下身段、活动筋骨,突破传统思维、整顿行业弊病、不拘一格最大化实现研发突破,出现更多当代的李时珍,去和西药学者争夺诺贝尔,写出全球化医药时空下的《本草纲目》,为中药品牌添金增光。自尊方能自强。
销研之分
医药品牌应该更在销售端下功夫还是应该更注重研发?大多数的首先想法当然是研发。国外的原研药就是靠持续的强研发能力不断提升品牌价值,以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行业地位获得了超高利润空间,都知道这是一本万利的好生意。
不过,细看我国的医药行业发展历程,该重销售还是重研发在不同时期和场景具有不同的特点。新中国初期,我国医药工业处于供不应求的起步阶段,能够建立起医药工业生产线就已经非常不易,根本不用担心销路的问题。但是,随着1978年改革开放,国外医药品牌进入中国,医疗市场化放开,“以药养医”政策推出,医药工厂经营许可权下放到各省医药部门,此时,和发改委、医院院长、医生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成为医药销路顺畅的重要前提,这一时期,销售能力、医药公关能力对于一家医药品牌来说极为重要,对接医院的医药代表、负责招标环节的商务代表比研发人员更为重要。
医药的需求端除了机构端,还有消费端。据统计,2020年,中国三大终端六大市场(包括城市公立医院市场和县医院市场的公立医院终端、包括实体药店和线上药店市场的零售药店终端,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市场和乡镇卫生院市场的公立基层医疗终端)的药品销售额实现1.64万亿元,其中零售药店终端占比为26.3%,可见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和品牌认知也是医药品牌不可忽视的一端。这要求一些主打C端市场的医药品牌要把广告营销活动放在重要位置。因此,不仅保健品牌早已将“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式营销案例奉为打开C端消费市场的财富密码,很多主打感冒、发热、咳嗽等日常医药品市场的品牌商也早早“拿来主义”地采取了以C位广告占取消费者心智C位的经营策略。
但是,随着医改的持续深入,三医联动(医保体制改革、卫生体制改革与药品流通体制改革联动)下我国正向破除以药养医,不断向全面建成健康的医疗保障体系目标迈进。在医保控费,腾笼换鸟,医药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在倡导医药创新以及改变长期以来我国医药研究实力和医药品牌落后于国外品牌的境况下,重销策略的“疗效”对医药品牌来说已经越来越低了。任何一家明智的医药企业都应该明白,短暂的落后就要被挨打,长期的落后生存都会成为问题。因此,尽管创新药门槛高、投入高、风险高,但是其回报也是持续和巨大的,以销售反哺研发,逐步向先进的医药科研梯队跟进,是打造自身品牌持续向稳走强的根本之计。
对于有志于以医药创新造福人类为使命的企业来说,研销实为一体,因为良药理应驱逐劣药,应该最大限度地为患者解除病痛。
鄙视之链
如果说中药长久被很多人认为是西药鄙视链的下一端是无稽之谈,那么原料药不如仿制药,仿制药不如创新药这样的鄙视之链确是切实存在的。同样存在的鄙视链还有:国产仿制药不如印度仿制药,印度仿制药不如欧美原研药。
就是说,我们不只原研药缺乏,就是连仿制药也不如印度的好。如果说中药品牌的相对落后是中医传统之痛,那么我国原研药和仿制药的水平的双重落后就是国家医药发展水平之痛。而除了缺乏科研人才、工艺积累、制造技术、资金支持等因素,长期重视部门关系不重视医患关系是这痛的重要原因。
近期,只有高中学历的父亲徐伟因无法为患上了罕见性遗传疾病(Menkes综合征)的儿子买到组氨酸铜制剂而自己制药的新闻刷屏,类似因为缺少好药、仿制药品质量不高、创新药太贵而影响疾病治疗甚至失去生命的例子绝不是少数。
难题如何破解?向好态势已经初现。
2015年以来,国家药监局基本参考了成熟医药大国的审批模式,开展了一系列药审改革。通过一致性评价政策严格控仿制药质量,提高行业集中度,同时给高风险、高投入的创新药提供一个良好的审批环境,鼓励创新药发展。
近年来,licence in(许可引进)作为一种创新药引进方式,通过资本支持获得药物授权,引入创新产品管线,从而大大缩短创新药研发周期,还可以实现与国外热门药物几乎同步的生命周期,获得先发优势。这种模式也让几家药企实现上市,获得业内人士的关注。
疫情期间,仿制药大国印度因锁国政策医药断供,造成欧美国家医药短缺,我国一些医药工业企业借此获得了国际制药大单,增加了海外市场份额。
2020年,集采制度开始施行,压缩了渠道方的利润空间,进一步倒逼药企提升制剂工艺,提高仿制药质量,改善我国药品市场结构。更多的医保资金向创新药倾斜,鼓励和推动越来越多的新药、好药进入医保目录。
我国有极大的医药市场需求,从过去的原料药大国、仿制药大而不强、创新药弱国向仿制药品质提升、创新药持续走强的产业生态,从鄙视之链向健康之链转型,我国的医药品牌才能真正托举生命价值。
结语
每年的实际行动力会说明一切。名不副实就如空中楼阁,亡羊补牢或不会晚。去芜存菁,品牌的纯度就会越来越高,高含金量的品牌一定会在很大程度上是实际行为和行动力的反映并逐渐受到更多关注,是金子最终总会发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