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馆重塑 古韵新貌

  岁末年初,会馆有戏。

  近期,在北京东城西城两区,多家会馆联动推出专题文艺演出,通过声乐表演、器乐演奏、魔术杂耍、相声曲艺等多种形式,让会馆旧址拂去历史尘埃,展现出灵动鲜活的文化新貌。

  2021年下半年,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研究制定《关于推动文艺院团演出进会馆旧址的工作方案》,着眼加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聚焦打造会馆演艺新空间。在北京市委宣传部部署下,“会馆有戏”系列活动陆续登场,湖广会馆、临汾会馆等8个会馆先行先试,北京用文化激活百年会馆资源。

  2017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工作时强调:“北京历史文化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伟大见证,要更加精心保护好,凸显北京历史文化的整体价值,强化‘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特色。”

  会馆肇始于明朝初期的北京,是同籍贯或同行业人士在京城及各大城市所设立的机构,为同乡、同行提供集会、寄寓的房舍。历经明、清、民国初期500多年,是重要而独特的历史遗存。据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统计,北京现存会馆总数为252个。其中,列入国家级、市级和区级文物保护名录的会馆为30个,列入未核定等级不可移动文物名录的会馆为 50 个。

  作为首都和地方交流的纽带,会馆曾见证了“京师首善”的形成,参与了北京文化从孕育、发展到逐渐成熟为全国文化中心的完整过程。与北京中轴线主轴上那些宏伟建筑所代表的皇家文化相映照,会馆展现了北京士绅和平民的一面,集萃了丰富的地域文化、商贾文化、梨园文化等,孕育了包容、创新的京味文化,是北京中轴线价值阐释的重要补充。

  在会馆重受关注的当下,当乘势而上,努力探索创新利用新模式。如何联动更多会馆旧址、特色街巷,为老百姓打造小而精、小而美的文化空间,提供“有声、有形、有感”的文化体验,实现活态利用常态化,让会馆真正融入城市新生活,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会馆凝结了一代代同乡几个世纪的集体记忆与情感寄托。面对北京古都文化、京味文化、红色文化、创新文化建设的要求,也面对首都核心区规划建设中彰显老城核心价值、讲好北京故事的要求,有必要深刻发掘会馆文化。那抹浓得化不开的乡愁,需要调动智慧和诚意加以释放,找到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最大公约数”。

  每座会馆,都藏着读懂这座城市的钥匙。

  古韵新貌,恰逢其时。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