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业素养提升的中职德育文化建设实践研究

  • 来源:中小学教育
  • 关键字:职业素养,德育文化,实践与研究
  • 发布时间:2022-04-08 15:17

  摘要:以提高职业素质为基础构建德育文化,充分体现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建设的核心价值。把德育活动提升为一种文化,既是对德育建设内涵的提升,也是构建德育策略和方法长效机制的内在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必须以塑造健全人格为目标,努力培养学生成为合格的“准职业人”。德育文化建设要以提高职业素质为基础,以健康、积极、进步的先进德育理念为指导,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让学生感受成就感和幸福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闪光的机会。

  中等职业教育的职能是为企业培养生产、管理和服务的一线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培养人格健全、素质优良的“准职业人”,无疑是中等职业道德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本文试图从提高职业素质的角度探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文化的建设,营造以文化熏陶人、以文化感染人的良好德育文化氛围,用文化培养意识,用文化塑造健全人格。

  一、中职德育文化建设目标精准化定位

  中等职业教育的职业属性内在地规定了中等职业道德教育的职业取向。用人单位对“准职业人”基本素质的要求,无疑是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文化建设的总目标。在对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文化建设目标进行准确定位之前,我们必须到企业的第一线调查岗位职业素质要求。通过对企业文化的调查和岗位职业素质要求的访谈,我们可以客观地梳理出标准职业者在思想、道德、精神、气质、行为、语言等方面的规范,并以此为基础,准确定位德育文化建设的目标。

  二、中职德育文化建设理念定位

  德育文化是一种高度简练的先进道德教育思想,是道德教育文化建设的精神图腾,是道德教育活动发展的行动纲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理念的定位可以基于地方人文特色、办学特色、学校发展理念、教育理念等。同时,中职学校德育文化建设理念的定位必须体现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满足中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基本需要,以提高业务素质为总目标。在德育文化理念的影响下,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能够脚踏实地,不断提高。学校加强学生职业素质培养,重视社区建设,注重挖掘学生潜能,挖掘学生潜能,发展学生个性,将一些著名企业家的创业精神和社会服务感受融入学校德育文化体系。中职学校德育理念的准确定位,有助于学生塑造良好的职业精神和职业情感。

  三、中职德育文化机制构建

  1.教书育人有机结合

  德育即育人。它应该渗透到教学行为的各个环节,把教学与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教书育人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只教不育人,学生很难形成健全的人格,成为合格的“准职业者”。中等职业学校的课堂教学标准应与专业标准相衔接。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态度、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感。在关注学生学习效果的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情感态度,不断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为了有效地实现教与育人的一体化,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项目教学法。在学习任务的指导下,学生们分组学习。教师只充当学习组织者和顾问。学生们分组独立学习。每个学生都有明确的角色和工作任务,整个学习过程导入“咨询—方案—计划—实施—评价—反馈”几个教学环节,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多一些思考、沟通与协作,从而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团队合作意识,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培养学生成为“准职业人”搭建桥梁。

  2.拓宽德育平台,让每个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在青少年时期,中等职业生活是泼辣的、活跃的、富有表现力的和追求个性的。长期以来,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一直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其根源在于学生精力充沛、思维活跃、活泼。如果没有情感释放的窗口,就会滋生“无事生非”的现象。此外,学生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叛逆心理。如果一味地用行政手段压制,就会产生“弹簧效应”,甚至产生厌倦感。许多中等职业学校的高辍学率就是由于这个原因。唯一有效的解决办法是给学生一种归属感。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让他们的精神生活有归属感和幸福感,学校应该为学生搭建一个释放兴趣、展示自我的平台。整个平台的建设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实施“师生共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各种社团,实行规范化管理,定期举办社区式竞赛,激发学生各方面的潜能,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生活中闪耀,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从而提高学生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3.丰富德育活动课程,提升德育文化内涵

  德育活动课程的开展,不仅仅是丰富德育形式,而是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通过体验与感知,感化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学生思想观念的转变有一个过程,按照九型人格理论,单一的“说教”思想教育策略,仅适合“听觉型”的学生群体,而对于“视觉型”与“触觉型”的学生群体,很难达成理想的思想教育效果。而德育实践课程的开展,可以弥补“说教”的局限性。德育活动课程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施教活动,活动课程主题明确,育人目标清晰,可以结合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主题需要和德育发展目标的需要,在既定的时间进行精心策划、细心组织、有序开展。比如植树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植树造林,引导学生形成爱护环境的意识;学雷锋活动日,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特长提供便民服务。除此之外,可以根据德育发展目标需要,对德育活动主题进行合理设计与规划。但整个德育活动课程的实施必须做到“人人有参与、人人有体验、人人有心得、人人有价值认同”,充分挖掘德育活动价值,同时通过德育活动心得分享,将体验、感知、价值认同内化为一种道德情操与优良品格,最终形成一种内在修养。

  四、结语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的目的在于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康的思想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准职业人”的内在要求。德育建设已经上升为一种特色文化,它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和渗透力,能够突出思想教育的影响意义。中等职业学校以提高职业素质为价值取向,开展德育文化建设,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点和提升职业教育内涵的需要。塑造健全的人格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李世昌;牟善平优秀企业文化在中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德育价值浅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0):102.

  [2]陈津.基于核心素养的德育教育在中职教学中的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9,(14):47.

  [3]廖晓红;肖向阳中职基于职业素养提升德育文化建设实践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1,(48):184-185.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