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人们有时会开玩笑地把留学称为“出国镀金”,有时还会将一些对事物的表面美化或者特殊处理形容为“镀金”,如一瓶葡萄酒在国际空间站中被放置了约14个月后回到地球,“身价”倍增,媒体报道时说这瓶葡萄酒到太空“镀金”了。而镀金这个词,原本指的是一种工艺,是一种对器物表面,主要是对金属器物表面进行装饰的技术。运用这种工艺,人们就可以用很少量的黄金使一件器物变得金光灿灿,而且能使器物长时间不变色,很好地满足了人们对美的追求。
黄金特有的灿烂光泽很是吸引人们的目光,而且黄金又比较软,容易加工,所以黄金很早就受到了人们的喜爱。我国的考古工作者在甘肃发掘出土了距今约4000年的金耳环,这也是目前所知最早的金制品。
进入商代后,金制品的数量明显增多,在北京、四川、郑州等地都有出土。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金面罩、金杖和四川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太阳神鸟金饰,更成为世界知名的重要文物。
然而黄金是一种在地球上储存量非常稀少的贵金属,即使找到了金矿,开采金矿和提取黄金对古人来说难度也很大。
商周时期,人们主要是采集河流中的沙金,所以我国自古就有“沙里淘金”的说法。春秋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韩非在书中记载:“荆南之地,丽水之中生金,人多窃采金。”这句话是说楚国南部的丽水(即今天云南境内的金沙江)中有金子,很多人偷偷去采。古时候由于黄金的储量和产量远远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所以镀金技术就应运而生了。不过当时并不叫“镀金”,而叫“鎏金”。
根据考古发现,目前所知最早的鎏金制品是战国时代的鎏金车马饰、鎏金带钩等。到了汉代,鎏金制品大量增加。如果你到博物馆去参观,一定会看到各个朝代都有鎏金制品。那么,鎏金是一种怎样的工艺呢?
工匠先将黄金打成极薄极薄的金箔(差不多是咱们现在一张作业纸的1/5那么厚),并将金箔剪成细丝。
然后,按黄金与汞的重量成1∶7的比例将金丝放入汞中,经过适当的加热和搅拌,黄金就完全与汞熔为一体,形态似泥膏状,人们称它为“金泥”。
下一个环节叫“抹金”。人们用特制的扁头铜棍,将金泥均匀地涂抹在被镀物表面(被镀物的表面一定要清洗得非常干净,以免影响鎏金效果)。而且要边涂边压,使金泥和被镀物紧密结合。
接下来就要用火烤了。工匠们将涂好金泥的物件在炭火上烧烤。由于汞的沸点远低于黄金,在烧烤过程中,汞便会从金泥中逐渐析出,变成汞蒸气散发掉,被镀物的表面就仅留下黄金了。
然后工匠们再用酸梅水、杏干水等呈弱酸性的液体清洗鎏金器物表面,用工具对鎏金表面进行磨压,使金层更致密、与被镀物结合得更牢固。
原本是铜质或者银质的器物,就这样“容颜”大变,变成金光闪闪的样子呈现在人们面前了。
因为有用炭火烧烤这个环节,所以鎏金也叫“火镀金”。又因为使用大量的汞,所以也叫“汞镀金”。必须要说明的一点是,汞蒸气是有剧毒的,古代工匠进行鎏金时,汞蒸气会通过呼吸道、皮肤进入人体,对人的身体健康造成非常大的伤害。然而,古代由于科学不发达,人们并不能认识到汞的危害,一些帝王为了追求长生不老,还专门请人炼制含有汞的丹丸,结果他们不仅没能长寿,反而早早丢了性命。大量事实说明科学知识是多么重要呀,也正是由于科学的发展,在100多年前出现的电镀镀金工艺,使那些为大家带来美好的镀金工匠不再受汞的伤害。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