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金融安全风险防范策略研究

  • 来源:互联网周刊
  • 关键字:金融安全,风险意识,风险防控
  • 发布时间:2022-05-16 17:24

  摘要:便捷的网贷服务隐藏着巨大风险,大学生金融风险防范意识有待提高。在调研中发现提升大学生金融风险意识刻不容缓,因为大学生消费观和价值观不够成熟,金融知识和风险意识不足,且我国相关监管体系还不够完善。通过加强大学生金融安全知识普及,加强大学生思想价值观念教育,优化大学生相关金融服务环境等手段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金融风险意识,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

  1. 大学生金融风险防范意识的现状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1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1.6%,从群体结构看大学生网民占比最多;数字应用基础服务日益丰富,近年来金融服务也同样日益渗透于互联网。随着互联网金融门户、P2P网贷、第三方支付等新型金融业务模式的流行,互联网金融这一概念逐渐进入大众视野。当代大学生从小生活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之中,接受新金融模式的能力较强,消费观念也较超前,是互联网金融的天然客户。与传统的金融业务模式相比,它们通常更方便更高效。如P2P网贷,其低门槛高效率的优势便吸引了许多没有固定收入又想享受消费的大学生。

  然而网贷等针对大学生的新业务看似方便快捷,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尽管近年来监管部门对于该领域已经高度重视,并不断实行各种整顿措施,打击校园贷等劣质金融服务,大学生忽略金融风险而引发的悲剧仍不断发生,这代表当代大学生的金融素养与其年龄和受教育程度极度不匹配。

  以海南省大学生为例,在一份向海南大学等代表性高校发放的共300份、有效收回297份的问卷(以下简称问卷)调查显示,有52名大学生,即17%的大学生几乎不了解金融安全风险,而有大约53%的大学生对于金融安全风险只是听说过但不太了解。同时,问卷还显示超过半数的大学生亲身或身边有人经历过金融诈骗或劣质金融服务。

  大学生经济上尚未能独立,处事方式也不够成熟,抵御金融风险能力较差。并且由于长期生活在校园,与社会接触不多,识别各类金融风险的能力通常也较差。由贷款等业务带来的金融安全风险,具体表现在可能造成大学生信息泄露、不合理的利息引起一定的经济损失、影响学生心理健康或荒废学业、影响学校和学生家庭的稳定等。为防止以上不良影响出现,保障大学生权益,大学生金融风险防范策略有必要加以研究。

  2. 大学生面临金融安全风险的原因

  问卷显示,导致大学生面临金融安全风险的具体表现行为主要有网络借贷、超前消费、个人信息泄露和各类网络骗局等,而这些行为都与大学生这一群体的特征密切相关,通过将问卷结果和与部分学生的交谈结果进行分析,可以总结出大学生面临金融安全风险的主要原因。

  2.1 消费观和价值观不够成熟

  作为刚离开家庭却又尚未步入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面对物质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冲击,强烈的消费愿望和资金缺乏的矛盾,部分大学生通常会选择借款或分期付款进行购物,提前花费以后的生活费来满足当前的消费欲望,认为只要下期能还上就不会带来太大经济压力,然而到真正需要还款时,常常出现还不上的情况,进而需要支付利息,或是陷入以贷还贷,拆东墙补西墙的困境。

  同时,由于大学生对很多东西有新鲜感,自制能力较差,加上同学之间生活条件有差距,容易产生攀比心理。如一些电子设备、衣着装饰,价格区间较大,虽然绝大部分普通价格的产品已经能够满足学生的日常需要,但如果有不正确的消费观,追求更高价位的产品,便需要付出更高的经济代价。而大学生的资金来源主要来自于父母给的生活费或勤工俭学的补贴,难以满足这样的支出。当资金的需求随着消费欲望扩大而资金没有增加时,心理上往往会出现落差,认为生活质量有所下降。如果碍于面子原因或家庭条件原因无法继续向父母索要,各类校园贷款平台便是大学生们的不二之选:正规金融机构对于大学生贷款有严苛的条件和审查,而市场上的各种大学生贷款打着免费贷款、方便贷款的旗帜,无需烦琐程序。

  2.2 金融知识和风险意识不足

  财务金融相关专业会设置一些金融课程,使学生能够了解到一些有关金融的知识,而除了经管专业外的大多学生都很少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大学生金融教育主要来源于家庭、学校、社会等三个方面。

  家庭方面,由于父母受教育程度、消费观存在个体性差异导致金融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学校方面对此方面教育也不够重视,没有成熟的金融教育体系和良好氛围。因此,在高收益往往伴随着高风险成为常识的情况下,部分大学生群体仍会选择相信存在低风险甚至无风险的高收益理财产品。金融知识的缺乏,让不少不良机构有了可乘之机。以校园借贷为典型代表的校园金融产品最大的特点就在于,虽然它们的门槛较低,但各种费用加在一起却很高,学生往往难以承受。但是为了吸引大学生客户,这些费用的收取在学生咨询办理时并不透明,调查发现许多大学生在使用网贷平台借款时,并没有仔细阅读还款要求的这种风险意识,也没有对自己逾期还款的利息进行计算的能力,甚至一部分大学生对资产与负债、借款利率等基础知识都没有一定的了解。同样,他们也缺乏对投资理财相关知识的了解,在面对投资诱导时没有加以甄别,随便就投入资金期待获利。

  另外,有些大学生盲目热心,对于他人提出的请求不会拒绝,在不能确定借出资金的用途与安全性的情况下便将生活费借于他人,甚至出于面子帮助他人进行校园贷款,把自己的证件借给他人用于不明用途等,这些都是风险意识缺乏的表现。

  2.3 相关监管体系还不够完善

  大学生金融安全事件之所以频频发生,不良金融服务机构的推波助澜难辞其咎。虽然近年来“校园贷”早已被明令禁止,各部门也在持续规范各类借贷平台的行为,但有关监管力度仍不足以阻止类似“校园贷”的行为以各种新形式出现。

  目前我国关于互联网借贷的相关制度多是部门通知或办法,缺少国家层面明确的法律法规,而通知办法的法律效力较低,对于互联网消费贷款业务的约束力也较差。目前我国校园贷涉及的法律有:《合同法》《民法通则》《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等,虽有相关适用法条,但都不能很好地解决大学生“校园贷”问题。较近的一条相关文件则为银保监等五部门在2021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虽然明确禁止了小额贷款公司对大学生放贷,但是没有完善的信贷相关法律条文给予支持。相关规定印发后,还需要确保相关部门能够严格执行,促进政策的落地与实施。这同样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保持关注、跟踪与督促,以确保其有效性。因此,这类通知办法的出台往往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且不够详细,通常是针对过去一段时间内典型的不良借贷行为并进行约束,而别有用心的借贷平台常常变着花样钻空子,推出针对大学生的新套路,防范难度较大。

  3. 大学生金融安全风险的防范策略

  3.1 加强大学生金融安全知识普及

  目前高校普遍都以专业教学为主,专业间的交流和其他常识的普及往往被师生双方所忽视,金融知识也因此仅限于财经类专业的大学生有所了解。但问卷结果显示,问及对于大学生而言较有效的金融安全知识获取途径时,最多人的选择仍是“学校课堂、老师宣讲”,其次则是“公益广告和短视频”,并有近80%的大学生表示“希望参加关于防范金融风险的讲座或接受相关知识培训”。因此高校应首先担起普及金融知识的重任。

  具体做法上,首先可考虑将这些教育内容融入各科教学过程中,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当中,如加强学生信息安全教育,开展网络贷款的主题教育活动,以提高金融安全教育的覆盖面,加强对大学生的自我风险防范能力的指导。同时应注意对过去的宣讲方式进行创新,从严肃的课堂宣讲转换成轻松诙谐的演出等形式,并通过当今流行的短视频等社交网络渠道加大宣传力度和广度,让金融知识更“接地气”,更易接受。其次,高校和企业等各部门可以协同出力,举办金融安全知识竞赛、金融风险应对方案演练等各式活动并设置奖励,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由被动地接受转换成主动地学习,由单一的理论学习转换成理论与实务相结合。最后,还需要建立健全学生法律援助体系,鼓励大学生参加法制安全教育、提供法律咨询与帮助等,让学生注意保护自身隐私,并能做到遇事不慌,面临纠纷时能合理地维护自身的权益。

  互联网媒体和有关部门也应加大金融安全宣传力度;互联网媒体渗透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及时地报道大学生遭遇的金融骗局等事件、推送金融安全类科普文章,能让大学生在闲暇时间多了解该方面的内容;有关部门则可以参考推广“国家反诈中心”的成功做法,将金融安全知识也用类似的方式推广到群众之中。多方协力才能更有效地普及金融安全知识。

  3.2 加强大学生思想价值观念教育

  尽管高校目前已经普遍设有思想教育相关课程,但大多仅表现为新生入学时的思修类课程,且课时较短导致教学内容有限,加上课程要求较低导致学生对其重视程度较低,通常很难起到较好的教育效果,而思想上的松懈往往正是将大学生推向金融风险的罪魁祸首。

  因此,高校应当在已有的思想教育课程基础上,加强理性消费价值观教育,并将“一次性式”的思想教育课程转变为持续性的,贯穿学生整个大学生涯的课程。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经济条件,科学合理地分配自己的生活费,不盲目攀比或过度消费,通过开展消费观教育活动,纠正大学生超前消费、过度消费和从众消费等错误观念,培养其勤俭节约意识。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国家也曾专门做出重要批示,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倡导大学生节俭适度消费,就是让大学生在更加了解社会及自身状况的基础上,从个人消费能力出发,以节俭适度为原则,有效平衡可支配费用,避免陷入金融风险带来的陷阱。

  另外,家长也应是大学生思想观念教育的主力军。大学生大多还无法经济上独立却有着较强的消费欲望,过度超前消费的后果往往还是由家长承担。作为大学生生活费的主要来源,家长从小就应该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消费观。首先,家长让孩子了解自己家庭的经济水平和消费层级,学会衡量自己可以承受的消费范围,在不过度干涉的情况下应适当了解孩子生活费的去向,并对不必要的支出进行适当约束。其次,进行家庭理财时,应鼓励孩子一同参与,与孩子一起进一步了解金融市场。最后,可以教育孩子通过勤工俭学等方式赚取额外需要的生活费,培养其勤俭节约的意识;保持多沟通,当孩子的资金需求反常时,第一时间了解其情况,以免其遭遇各类金融陷阱。

  3.3 优化大学生相关金融服务环境

  一方面,金融监管部门要对现有金融机构进行更严格的筛选。监管部门要使任何种类的金融产品都要处于严格的监管机制中,让非法信贷等劣质金融服务难以生存。金融监管部门应进一步完善对各金融机构的监管机制,设立更严格的准入门槛,完善信息披露、信用评级制度,对于不合格的产品要及时清退。对大学生个人信息的采集和使用采取更严格的限制,禁止利率或金融服务费用不合理不透明的产品出现在大学校园。

  金融监管部门要在规章制度的要求下积极作为,高校方对此也要实施有力措施。比如,学校应当定期排查学生使用各种贷款平台或网上金融服务的情况,定期了解学生的生活资金压力。若发现有学生通过“校园贷”等方式进行资金融入,或采用其他不良金融服务,应立即与学生进行详细沟通了解情况,对其进行管控并通知其家长,教育学生及时停止这些不良金融服务,保障其权益不受侵害。

  结语

  政府应引导金融机构提供更优质的金融服务。虽然有存在不合理消费的情况,但很多大学生进行融资是基于创业或者其他正当需求,而学生家庭条件却确实无法满足,对于这些行为金融机构以及学校都应给予支持。因此政府应引导并支持更多金融机构对大学生提供更安全、使用成本更低的信贷资金或其他融资渠道。在严格审核大学生融资用途和经济条件等综合情况后,不应设立过高的融资门槛。以“良币驱逐劣币”的方式,加大劣质金融机构的生存难度,大学生的普惠金融发展好了,非法金融就自然没有空间和机会。同时,应更详细划分融资类型,对助学贷款、创业资金和消费贷款等不同类型的贷款实施不同的申请条件和使用成本,对真正有需要的大学生开放融资绿色通道,对超前消费的大学生提高申请难度,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大学生的金融风险。

  参考文献:

  [1]曹光辉.“校园贷”背景下大学生金融风险防范意识的培养[J].经济研究导刊,2018,(15):97-98,171.

  [2]郭文超,王方悦,徐新,胡瑛珊.在校大学生金融安全意识及风险防范能力调查[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7,(6):70-71.

  [3]怀鹭鹭.试论大学生金融风险防范意识的培养[J].科技资讯,2020,18(33):245-247.

  [4]柳庆.大学生互联网消费金融法律规制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17.

  [5]徐龙飞. N银行的个人金融产品精准营销研究[D].苏州大学,2015.

  基金项目:海南大学辅导员专项课题“校园贷视域下高校育人生态的构建研究”(项目编号:Hdfdy201723)。

  作者简介:郑坚铭,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自贸港税收制度和南海问题;马嘉茂,海南大学管理学院会计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税务筹划。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