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辩婚育剧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 关键字:话题,电视剧,讨论度
  • 发布时间:2022-06-13 19:43

  最近,电视剧《亲爱的小孩》引发观众热议。截至目前,该剧话题在微博阅读量已突破14亿,成为2022年开年以来讨论度最高的影视剧。

  直面当下婚姻与育儿中最核心的问题,触及当下社会心理,是该剧引发广泛关注的重要原因。

  聚焦女性议题

  《亲爱的小孩》讲述了丈夫肖路与妻子方一诺的婚育故事:结婚多年,生下了女儿禾禾,却因孩子的诞生而纷争不断,导致离婚;之后女儿患白血病,为挽救女儿生命,在等待骨髓捐赠无望的情况下,二人被医生建议再生一个小孩,用脐带血来救命,由此两者及其背后三个家庭不得不面临婚后再育的问题。通过这样一个故事,深层次探讨了已重组家庭道德伦理的两难。

  电视剧改编自王小帅执导、曾获柏林电影节最佳剧本奖的《左右》。在丰富原作所叙写的再婚后为救患病女儿所面临的伦理处境之外,剧作较为深入地续写了这对离异夫妇的“前传”,以近10集的篇幅,重点呈现了一个女性生育与带娃之苦,生动再现了一个女性在成为妈妈这一过程中的付出与牺牲。续写的这部分篇章,正好成为了该剧讨论度最高的部分。

  剧中以扎实、丰富的生活细节,再现了一个家庭在育儿过程中关系的多个层面,呈现了夫妻性别的差异、关系逐渐疏离的过程。不仅如此,更在光影营造、情景调度、音画关系和意象象征中,艺术化地表达了人物内心情感及其外显行为的丰富层次。

  贩卖焦虑还是现实观照?

  由于触及当下社会焦点话题,《亲爱的小孩》在社交媒体引发了热烈讨论。

  低生育率成为现实、老龄社会日趋逼近,使家庭生育问题不断凸显,成为普遍性的社会关切。在此背景下,女性一方面面临着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催婚催育”的压力,另一方面则由于“男主外女主内”的婚姻家庭传统,在婚育关系中处于与男性不平等的地位,成为负担较重且婚育感受被忽视的一方。

  不同于以往家庭现实题材剧要么聚焦婆媳关系、要么凸显经济压力问题,《亲爱的小孩》剧中展现了女主方一诺从怀孕、生产到育儿这一系列重要的人生历程,并细腻地呈现了夫妻关系的张力和女性的细微感受,触及了“丧偶式育儿”“产后郁抑”等社会议题。

  由此,该剧在引发女性观众广泛共鸣的同时,也带来了有关“贩卖焦虑”的争议与质疑。面对同一内容,观众反应也呈现截然对立之势:否定的一方认为,该剧过于压抑、令人闹心,加重了女性焦虑,会导致“恐婚恐育”;肯定的一方则认为,此类焦虑的呈现是必须的、也是有价值的,因为以往国产剧对此类焦虑的表现不多。该剧直面现实,能够成为一面让人们反思生活的镜子。

  现实题材影视剧应如何表现社会痛点?在社交媒介时代,一部影视剧的火爆,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制造的话题度,而现实题材影视剧话题度的提升,往往由于其触碰了具有普遍性的社会痛点。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影视剧对“痛点”的表现,而在于它应该如何表现这种“焦虑”。

  如果能够将社会痛点转化为艺术典型予以表达,使人们透过艺术形象更好地理解现实的本质,增强对生活和社会的反省,则这种痛感的表达就不是在渲染焦虑,而是帮助人们更好地追求美好生活。

  在真正的现实主义作品中,“痛点”与“焦虑”的表现并不是目的,而是理解生活本质的中介。在笔者看来,《亲爱的小孩》并非“贩卖焦虑”,而是情节的需要——不如此,便难以呈现婚姻关系如何走向一地鸡毛,更无法真切传递女性的感受。

  而如果只是浅表化、点缀式地攫取现实生活的浮光掠影,并以之作为噱头进行表现(表现本身即是目的),则是伪现实主义,是我们必须予以批评的。

  国产剧新气象

  除了《亲爱的小孩》,近期先后涌现出《开端》《心居》《人世间》等备受观众关注的国产现实题材剧集。《开端》用新颖的叙述手法,让男女主人公在同一段时间中重复轮回,在他们试图拯救公交车上乘客生命的过程中,以列车为窗口开启对车上不同阶层人物故事的讲述。《心居》以双女主剧的方式,折射上海不同社会阶层之间因为户籍问题所带来的阶层命运。《人世间》则在超过30年的历史时空中,呈现了东北老工业区光字片区底层社会在国家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的阵痛。

  尽管艺术表现的形式不同、叙事风格各异,这些剧作都能够从不同维度触及生活和现实的“痛点”——或是社会关系的痛点,或是阶层跃升的焦虑,又或是社会转型的阵痛,拓展了国产现实题材影视剧表现生活的广度和深度。

  通过表达对生活本质的深入理解,并彰显剧中人物在困境中直面生活的勇气与力量,一批国产剧正在成为一股具有引领性的力量,让伪现实题材作品的空间越来越小。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