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阳有李贺

  旗亭下马解秋衣,请贳宜阳一壶酒。”这是唐代诗人李贺的诗句。意思是在酒店下马后脱下秋衣作抵押,请店家“赊给我这宜阳人一壶美酒”。

  李贺为何自称宜阳人?因为他的故乡就在宜阳昌谷(今河南省宜阳县三乡镇)。

  李贺的一生坎坷多舛、几经起伏,但他的故乡情结异常浓厚,不仅在自己的作品中多次提到故乡,以故乡名字命名自己作品,而且每次失意后都会选择回归故乡,甚至27岁英年早殒之前的最后岁月,也是在故乡度过的。

  诗坛闪电

  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中唐诗坛上,李贺如一道炫目的闪电,划破了诗坛的夜空。他独树一帜,自成一家,对晚唐及宋金元明清均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李贺诗作想象极为丰富,引用神话传说,托古寓今,被后人誉为“诗鬼”。

  他的一系列名句,如“天若有情天亦老”“少健无所就,入门愧家老”“雄鸡一唱天下白”“黑云压城城欲摧”“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少年心事当拿云”等诗句历代传唱。李贺虽是年轻诗人却佳句叠出,同时还创造了不少的成语,像“笔补造化”“石破天惊”“黑云压城”“天荒地老”“飞香走红”等,至今被人们广为引用。

  自李商隐、杜牧开始,历代不乏名人大家欣赏李贺的诗句,还有不少刻意模仿或化用李贺诗句的诗人。

  现代的鲁迅在自己的著作中至少有六处论述李贺。鲁迅曾手书古代诗文送给朋友,在现已收集到并复制出版的二十二幅中,李贺诗就占了四幅,是古代作家最多的。其中《开愁歌》《南园十三首》(其七)是全录,《感讽五首》(其三)与《绿章封事》是摘录。

  毛泽东也是李贺诗的欣赏者,他在1965年给陈毅谈诗的一封信中,说自己最喜欢读“三李”的诗,又特别点明“李贺的诗很值得一读”,这是对一千多年前李贺的赞赏和肯定。毛泽东在自己的诗中多次引用或点化李贺的诗句,仅圈点过的就有八十余首,占李贺诗歌总量的三分之一。

  “吟诗一夜东方白”

  李贺,字长吉,后世称李昌谷,系李唐宗室郑王的后代。至李贺出生时,家道中落。李贺的父亲在四川做小官后转任陕州县令。李贺的青少年时代,是在面山傍水、风景秀丽的昌谷度过的。

  其时,他每天骑一匹瘦马,驮一个破旧锦囊,后面跟一个书童,徜徉在昌谷山川。灵感一来,当即书写下来,装入囊中,晚上回家后再行整理。后人把李贺的这种写作方法称为“随记随得法”。他每天早出晚归,坚持不懈,其“吟诗一夜东方白”便是自身的写照。为此,他的母亲常常为他的身体担忧(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

  李贺自幼聪颖,十八岁时到东都洛阳,以《黑云压城城欲摧》一诗谒见韩愈。韩愈对这位年轻人倍加赏识。二十一岁时,李贺到河南府应试,写下了《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并闰月》共十三首。李贺既严格符合题旨又能自出新意,成绩优异,被推选“应进士举”,到当时的京城长安去参加选拔。

  由于李贺在京城写了许多讽刺宦官权贵的诗,加上父亲“名讳”风波,导致李贺愤离试院,失意而归。

  当时,嫉恨者称,李贺的父亲名“晋肃”,晋肃的“晋”与进士的“进”是同音,李贺须行孝道,退出考场。闻此,李贺的许多长安朋友都为他鸣不平。韩愈得知消息后,马上在洛阳给李贺写信鼓励他,并专门写了一篇《讳辩》反驳:“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尽管辩解有力,但难抵世俗偏见,李贺愤然离试东归。

  元和六年(811年),在韩愈的举荐下,李贺被任命为奉礼郎,这样的职务地位低下,毫不为人所尊重,与他的才干极不相称。公元813年春,诗人便以有病为由,辞官回了昌谷。之后,李贺写下大量诗篇,寄托自己孤独、抑郁、愤懑而又不甘困守故园,无所作为。诗人难以下地劳动,家里生活贫困不堪,有时不得不靠向亲朋和族人借贷乞讨过日子。

  元和十一年(816年),守着一亩借来的蒿硗田艰难度日的李贺,病死故里,终年27岁。

  三乡驿楼“三乡诗”

  “请贳宜阳一壶酒”,出自李贺的《开愁歌》:“秋风吹地百草干,华容碧影生晚寒。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衣如飞鹑马如狗,临歧击剑生铜吼。旗亭下马解秋衣,请贳宜阳一壶酒。壶中唤天云不开,白昼万里闲凄迷。主人劝我养心骨,莫受俗物相填豗。”

  据说,遭遇进士退考打击的李贺,有一次赴长安途中,想起自己坎坷失意的政治遭际和穷愁潦倒的生活境况,苦闷之情无法排解,遂写下这首《开愁歌》。

  作为宜阳人,李贺诞生于昌谷,生活于昌谷,又葬于昌谷,在其短短27年的一生中,其对故乡倾情描绘,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昌谷山水歌诗。为此,“昌谷”成了李贺的代名词,后世称之为李昌谷。

  翻开李贺诗卷,“昌谷”一词随处可见,仅见诸诗题的就有《昌谷诗》《春归昌谷》《自昌谷到洛后门》《昌谷读书示巴童》《昌谷北园新笋四首》等。不仅如此,李贺还将《昌谷集》作为自己的作品集名称,足见诗人昌谷情结之深。

  在李贺看来,昌谷有似江南水乡。当年,大诗人元好问和一群文坛精英聚居三乡,饮酒赋诗,他最著名的诗评《论诗三十首》就是在三乡完成的。除此之外,陈子昂、张九龄、李商隐、杜牧、黄庭坚等著名人物在此吟诗赋文。

  唐朝女诗人李弄玉曾在昌谷留下了动人的故事。她在三乡驿楼上写了一篇散文,叙述自己和丈夫从浙江老家出游中原,西入函关,寓居晋昌里,不幸丈夫得病而死,只身空返女几山。在散文后边附了这样一首诗:“昔逐良人西入关,良人身殁妾空还。谢娘卫女不相待,为雨为云归此山。”

  此诗一写,李弄玉便隐身山中不知所终。于是自唐至清和诗不断,《全唐诗》记载以《和三乡诗》为题的就有十余首,可谓是中国诗歌史上著名的题壁诗。

  三乡不仅仅是一处风景优美的所在,更弥漫了汉魏烟火,浸透了隋唐云雨。自秦始皇东巡山东起,三乡就是长安到洛阳之间的重要驿站。

  古代自长安东向洛阳,至陕州有两路抵洛,一路沿渑池、新安到达,而另一路则是东南到达洛水边,后顺洛水抵达,而昌谷就是陕州南路和洛水的接点处。

  唐代,这里就是著名的三乡驿,因陕州南路宽而平,成为当时第一“国道”,昌谷的枢纽地位可想而知。

  1964年,在三乡连昌河东岸的后院村边,发掘出一窑古钱,约有两千余斤。窑中保存了秦至隋代的各种刀币、铲币,钱币数量之多、连续朝代之多,足以想见昌谷经济发展之一斑。

  如今,三乡建起了汉唐公园,将汉山上的汉光武庙和半山腰的李贺故居以及山下的五花寺塔、三乡驿串连了起来,占地五千多亩。李贺纪念馆、李贺诗苑、五花寺、元好问碑楼也已建好或复原。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