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小档案——狮盖香熏

  • 来源:百科知识
  • 关键字:国宝,档案,狮盖香熏
  • 发布时间:2022-06-15 18:29

  千年香熏

  1964年,在安徽宿松县隘口乡清河村,人们无意间发现了一座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的石室墓。根据墓志和墓内钱币考证,该墓是宋代一地方管库官吏(掌管库房的小官)吴正臣夫妇的合葬墓。虽然规模不大,但是保存完好,出土了一批包括影青瓷、青瓷、绿釉瓷在内品相精美的瓷器。在这批瓷器中,一件吉州窑绿釉狮盖香熏最为引人注目。

  所谓香熏,其实就是一类用于焚香、熏香的器物。早在秦汉之际,香熏便开始在我国流行。历史上,香熏款式众多,而且时代特征明显,汉代的博山炉、唐代的镂空香熏球、明代的宣德炉都是各时代香熏中的代表,展现了各时代人们的审美与喜好。两宋时期,由于文人士大夫的推崇,诗书案几、雅集聚会、读书品茗都缺少不了香气的围绕,香熏制造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社会各阶层的人士无不为之痴迷,各大窑口为迎合社会需求,大量生产该类陶瓷器。作为两宋时期最重要的窑口之一,吉州窑自然也将香熏列为自己主打的产品,生产数量不计其数。

  不过,如今完整的吉州窑绿釉瓷却不多见。这并不是因为吉州窑烧造技术有问题,而是因为绿釉瓷是低温瓷,由于烧造温度低,所以瓷化程度不高,瓷胎特别脆,长时间使用后极易损坏。像绿釉狮盖香熏这样品相极佳且完整的大件深剔刻绿釉瓷能够保存至今,实属罕见。

  吉州窑绿釉狮盖香熏分为器盖和炉座两部分。器盖塑成狮形,造型灵动可爱,又不失猛兽的威严,其前足踏着彩球,后膝弯曲蹲坐于莲蓬果上,昂首侧目,尾巴上翘,颈部系有一带,上面挂着三个铃铛,狮嘴微微张开,露出整齐的牙齿,盖体中空,熏香时香气便由狮口溢出,构思巧妙。底座塑成莲花须弥座,莲花呈盛开状,内部用以燃香。香熏的瓷胎为黄白色,通体施绿釉,肥厚光润。最特别的是,炉座的莲瓣上有些地方特意不施釉,露出黄白色胎体,绿白相间,不仅展示了自然界中莲瓣阴阳相背的状态,而且使得香熏的造型更具立体感。这件造型和装饰颇具匠心的香熏,与其说它是一个烧香供奉的实用器,不如说它是一件品质上乘的观赏陈列品,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北宋时期崇文重艺的社会氛围。

  余香未减

  古人之所以如此致力于香熏等香具的发明和创造,源于对香的热衷,这种喜爱和追求是天性使然。清新恬淡的芳香,不仅可以放松身心,还能使人心情愉悦。人类到底什么时候开始接触香料,或许已经无从考证。但是,与香料的一次无意间的邂逅,注定人类再也无法自拔。自此之后,香料与人类文明发展始终相伴相随。

  人类社会之初,香料其实并不那么亲民。作为特殊的社会资源,它们只掌握在极少数人的手中,仅用于贵族祈祝神灵和祭祀祖先,处于社会中下层的人们,无缘与香料亲密接触。神坛上的香料高高在上,衬托着贵族的身份和地位。有关上古时期焚烧香料祭祀的记载很多,《尚书·舜典》中就记载了尧禅位于舜后,舜在太庙举办了大型的祭祀活动,以燎祭之法祭拜天神。及至春秋时期,用香的唯一目的还是祭祀。

  随着生活经验的丰富,人们逐渐发现香料还有其他神奇的功能,诸如祛除虫害、治疗疾病、清洁香身等,香料开始走下神坛,走进百姓的生活。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有用香的习惯。人们将熬制、熏烧或者晒干的香料缝入布袋之中,香味缓缓溢出,深受人们的喜爱。屈原在《离骚》中就曾写道:“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屈原所作的这篇楚辞就像一本香料百科全书,全篇出现的香料多达数十种,诸如荃、艾草、琼枝、扶桑、秋菊、木兰、江离、辟芷、宿莽、蕙茝、菌桂等,单从数量上就能感受到当时香料的发达程度。

  现有的考古资料也表明,早在4000多年以前,我国古代先民就已经有意识地焚烧香木、香草,用于祈祝神灵、祭祀祖先,或是用于治疗疾病、驱虫辟秽。宋代丁谓在《天香传》中也有类似的表述:“香为之用从上古矣。所以奉神明,可以达蠲洁。”也就是说,在宋代人心目中,我国用香的历史源自上古时期,焚香可以供奉神灵,也可以达到辟秽清洁的目的。时至今日,香料依然是很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或许我们并未刻意追求,但转角处便有暗香浮动。

  东西交融

  先秦时期的香料比较简单,没有复杂的配方,也没有进口的原料,当时的人们将自然界中带有香味的动植物,稍加处理后便直接用作香料。不过,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这样的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制造香料的原材料种类激增,来自中亚、南亚和东南亚的原料,如沉香、龙涎香、檀香、茉莉等被引入。香料的激增扩展了香的用途,使得熏香的风尚在上层社会更加盛行。域外的香料成为贵族竞逐的目标,有些甚至达到了惊人的“万钱一片”,且一片难求。

  与此同时,国外的一些制香技艺也随之而来,人们开始研究各种香料的作用和特点,并利用多种香料调和制备特有的香气,甚至还出现了专门研究香料的著作。南朝宋史学家范晔的《和香方》,就介绍了当时社会上一些香料的特性及使用方法,其中不乏国外的香料和配方。

  随着中外交流的不断深化,从国外引入的又何止香料和配方呢?文化、艺术、宗教、科技,甚至是一些珍禽异兽也通过丝绸之路进入中国。虽然我们无从得知当年在吉州窑绿釉狮盖香熏中,熏烧的是本土香料还是进口香料,但是器物上刻塑的雄狮毋庸置疑是舶来品。狮子是大型猫科动物,原产于非洲大陆,也曾广泛分布于亚洲西部和南部。不论历史上还是今天,包括我国在内的整个东北亚地区都未曾出现过野生狮子。

  神兽加持

  狮子是我国传统瑞兽中难得一见的现生动物,而这份殊荣由来已久。根据文献记载,狮子在两汉时期进入我国。张骞通使西域后,西域诸国便开始向中原地区进贡狮子,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

  在汉代狮子传入中国之前,我国先秦时期的文献中就已经记载过这种猛兽,多称其为“师子”或“狻猊”。虽然中国人很早就知道这种猛兽,而且自汉代以后历代进贡不断,但是它们数量稀少且饲养在皇家御苑之中,别说普通老百姓了,就连王公大臣平时也很难见到它们的真容。因此,狮子一进入中国就自带神秘光环,吊足了人们的胃口。加上其威严凶猛的形象,一举俘获国人的芳心,逐渐融入传统文化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不过,我国狮文化并不完全是伴随着狮子的传入而传入,还有宗教和艺术的传播途径。东汉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狮子逐渐开始被神化。相传释迦牟尼诞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惟我独尊,做狮子吼,群兽慑服,此后狮子凌驾于百兽之上,成为佛教护法神兽,具有镇宅驱邪的功能,被人们尊为神兽。而在西亚和南亚地区,狮子很早就作为一种艺术形象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之中,古代苏美尔文明中用石刻狮子护卫大门,古伊朗文化出土的文物中带角的狮饰非常普遍。这种审美理念和装饰创意被中国人所接受,安徽博物院珍藏的这件吉州窑绿釉狮盖香熏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

  将狮子装饰在香炉或香熏之上,这是中国人赋予这种神兽的独特的精神内涵。在传统文化中,狻猊喜欢吞云吐雾,烟雾缭绕的香熏正是它们最好的去处。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凤凰台上忆吹箫·离别》中就有“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人未梳头”的描述。

  或许,这件香熏也曾在文人的案头上饱读诗书。

  【责任编辑】王 凯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