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破局时刻:回落、转移、进阶

  • 来源:商周刊
  • 关键字:回落,转移,进阶
  • 发布时间:2022-06-27 17:11

  海运价格上涨、部分供应链环节阻滞、国际环境趋于复杂……近期,包括青岛在内的外贸企业面临着与以往截然不同的困境。“春节以后,订单量明显下滑,尤其是俄乌冲突爆发以来,欧洲的很多订单都暂缓了。”从事螺旋地桩等机械设备出口十余年,王先生深深感知到当前外贸行业的叠加考验。

  根据中国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 2022年4月以来,外贸进出口总值增速放缓,同比仅微增0.1%……种种压力下,中国外贸企业遭遇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已是不争的事实。

  海外市场钱包“紧张”

  在行业下行压力凸显的态势下,对外贸企业而言,外部环境的复杂多变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泰发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连月来,国外物价上涨带动消费需求走弱,导致居民购买力下降。”“需求减少主要体现在部分客户在下单后减单,或者要求我们将部分订单延迟到下半年再发货。”针对服装行业的出口现状,绮丽集团总裁赵明耀介绍道。

  4月,美国劳工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美国CPI同比增速连续6个月超过 6%。受此影响,消费者不得不增加日常消费品的支出,耐用品消费倾向减弱。美国折扣零售巨头达乐5月发布财报显示,一季度食品和饮料销售额增长 9.2%,而部分服装和家居产品类别销售额均出现下降。

  消费需求的分化,使外贸企业感受到国际宏观经济环境存在不确定性。赵明耀认为:“当人们将原本购买服装的资金转移到购买食品,服装消费需求存在着波动。”

  专注于玻璃制品的出口,艾特工艺有着相同的认知。“疫情前两年,客户担心货源短缺、物价上涨,纷纷下单以增加储备。今年以来,国外顾客用于食品等日常消费品投入增多,挤压了对玻璃摆件等非必需消费品的消费空间。在如今市场供给充足的情况下,部分客人反映仍在消化库存。”

  从出手阔绰到钱包“紧张”,在当前世界经济前景的“阴云”下,经历过去两年订单爆发式增长后的外贸企业,面对需求走弱的海外市场或将面临产能过剩的危机。

  东南亚出口“满血复活”

  除却海外市场需求不振,应对订单转移亦是当前市场给予外贸企业的一道难题。今年以来,东南亚国家逐渐放宽入境限制,当地企业开始加速复工复产,以越南为代表的东南亚各国订单需求开始出现“过山车式”反弹。

  越南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前四个月累计出口1223.6亿美元,同比增长 16.4%;4月当月越南对美国、欧盟出口增速均大幅提升30%以上。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USITC)数据显示,今年3月美国自东盟、越南进口增速分别为27%、30%,均超过自中国进口增速 18%,同期中国的进口份额则从19.2% 降至16%。

  错位的增速下,部分外贸企业感受到东南亚替代效应带来的潜在负面影响。“受疫情影响,有些订单做好了,因为物流的影响运不出去,交货期延长,我们出口美国的订单有一部分转到越南。”青岛王宝强实业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坦言。

  按行业门类而言,份额替代主要集中在皮革品类、纺织品类、鞋帽品类、家具品类等劳动密集型类商品。以服装产业为例,国内疫情多点散发下,物流受到一定阻碍,进一步加速订单转移的趋势。“用于服装生产的面料、辅料由上海运输至浙江、江苏一带的工厂生产。一旦物流运输不畅,延期交货风险增加。相较而言,东南亚国家放松疫情管制,工厂全部复工,海外市场将部分订单转移到东南亚。”赵明耀表示。

  与中国外贸企业相比,东南亚国家另一大竞争优势在于成本更低。从政策条件看,越南先后和世界多国签署自贸协定,已成为地区国家中签署自贸协定最多的国家之一,近日与欧盟签订的自由贸易协议,为之减掉近99%的关税,营商环境有了极大的改善。

  此外,从人口条件看,越南的劳动力成本远低于中国。越南统计总局公布报告,胡志明市劳动者平均月收入全国最高,为890万盾(约2480元);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国生产制造及有关人员年工资65241元,平均月收入约5437元。

  订单外流与产业转移

  随着越南出口的强势崛起,市场对中国产业链外迁风险的关注大幅升温,令人不禁发问,越南制造是否会取代中国制造成为世界工厂?

  事实上,回顾历史,制造业产业链转移并非独而有之。以运动鞋服产业链为例,全球纺织工业中心历经五次转移,先后由日本、德国等知名运动品牌发源地逐步转移至韩国、中国及东南亚地区。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出口替代的商品品类仍集中于产品附加值低、劳动占比较高的劳动密集型、下游加工组装制造业。对此,中央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教授梅冬州认为:“传统制造业的订单流出、产业转向东南亚或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现象在疫情发生前便已显现,这将是一个常态也是不可扭转的趋势。”

  随着劳动力、土地成本的上升,国际产业分工加速分化,品牌商在近十年间逐渐将生产线转移到越南。相关数据显示,越南鞋类年出口额从2010年前的不足 50亿美元增长至2019年的183.18亿美元。因此,基于东南亚的产能“渐暖”,如今的转移现象与其说是订单外流,更像是后疫情时代产业转移进程的重启。

  在梅冬州看来,尽管降低的生产成本为越南塑造了利于出口的贸易环境,但中国外贸企业有着东南亚国家难以比拟的先发条件。“无论是工业制造基础还是生产门类,中国要更胜一筹,拥有比较完整的制造业规模及技术优势。”

  相比之下,越南基础产业薄弱,加工能力也受制于较短的产业链。此前,中信证券报告分析指出,越南需要从中国大量进口原料或零部件,再进行组装出口。就服装出口而言,在下游的代工环节外移下,上游高附加值、低劳动密集度环节如纱线、面料等纺织品因其较高的自动化程度和多年的研发优势出口份额得以保持。

  故而,在订单转移、供应链“外溢”的背后,中国外贸企业与越南产业链虽存在竞争,但产业链各环节的重构也造就了东盟与中国间最大贸易合作伙伴的互通关系。

  中国制造的进阶之路

  综合来看,此次“订单危机”是中国与东南亚市场围绕制造产业链开展的剧烈竞争,其背后折射出的是对外贸企业持续创新力、抗风险能力的一次大考。将旧的技术与产业向欠发达地区转移,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制造业发展进化都要经历从低端到高端产业链的“腾笼换鸟”。对此,梅冬州认为,对于遭遇冲击的中低端外贸企业,这种转型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无论是以技术革新实现产业升级,还是以内外融通发展拓展市场。当前,外贸企业需主动转型谋变,重塑竞争力,抵御种种不可控风险。操作台上,灵活的机械臂操作运转,一个个帽檐板型初现,激光切割机代替了传统的穿针引线,裁剪缝制都不在话下。在青岛前丰国际帽艺股份有限公司的智能工厂,30%的制帽工艺已实现机械化。全流程的自动化生产令其在紧跟产业升级趋势中,以智能化生产完成进阶,逐渐由传统的外贸制造企业向智能制造企业转变。

  内外兼修则是外贸企业在困境中开新局、逆势中求增长的另一路径。由外贸企业转型内销,2021年,前丰帽艺组建团队开启直播带货,借助电商平台打开国内市场,当年内销量占企业总销售量约为10%,开启从订单型和生产型公司转型转向销售型和研发型公司的转型之路。在外贸形势日趋复杂的境况下,拓展内销市场不仅是外贸企业规避风险的可行举措,也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帮助市场主体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新目标。

  与此同时,产业加速外移也将对高附加值产业的发展提出更高要求。“经济发展是一个产业升级的过程,现阶段我们的挑战在于,在原有产业转出后,新增的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能否填补这个缺口。”梅冬州表示。提升外贸质量效益,持续推进优进优出,大力发展高技术、高质量、高附加值产品贸易,推动劳动密集型产品高端化、精细化发展将是外贸行业进阶发展的关键。

  阴霾与希望共生,变化与机遇并存。锚定“不确定”,中国外贸企业发展仍具备着进阶发展的有利条件。破局而立,主动求变,外贸企业必将向 “新”而生。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