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店、裁员,便利蜂的算法信仰失效了?
- 来源:销售与市场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便利蜂,算法,信仰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2-07-05 16:09
今年4 月以来,很多网友在网上发帖称平时常去的便利蜂关店了。无锡、青岛、合肥等多地的数家便利蜂门店都贴着“今日暂别,重逢有时”的公告,上面写道:“因为疫情隔离,商品运输受影响,本店将临时暂停营业,待疫情结束后本店将会复业经营。”
据相关媒体报道,便利蜂此次关店的规模在700 家,相对其3000 家左右的门店总数来说,并不是个小数目,此外便利蜂还传出分批裁员的消息。
而便利蜂官方的回应则显得模棱两可,承认由于受疫情影响,关闭了部分门店,但并未给出具体的关店数量。便利蜂高级副总裁、运营CEO 王紫还表示,便利蜂近期在内部提出了“冬眠计划”,即根据疫情情况,让部分门店运营、供应链等板块暂时“静默”,从而减少损失。这也就意味着,便利蜂在2023 年达成“万店计划”的希望变得十分渺茫。
便利蜂是便利店行业的一匹黑马,靠着系统、算法以及资本的帮助,诞生以后便快速跑马圈地,成立仅3 年多就开出2000 家门店。尽管争议不少,也确实为行业带来了一些启示。直到2021 年7 月,还曾一度传出便利蜂将赴美I P O 的消息。然而才一年时间,似乎一切都发生了变化。
在比较传统的行业里,能够成为资本青睐的创业型公司,需要具备与科技相结合的创新精神,其中,利用数字化改造传统行业是一个大的创业方向。所以便利蜂的状况,其实是数字化赋能传统行业创新创业项目的典型案例,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算法至上
便利蜂创始人庄辰超,更广为人知的一个身份是去哪儿网创始人,去哪儿网被携程收购之后,庄辰超卸任CEO。2016 年,他手握10 亿美元成立斑马资本,接着拿出3 亿美元投入了便利蜂。2017 年2 月,便利蜂在北京中关村首开了5 家店。
高瓴资本合伙人张磊在《价值》一书中这样评价:“在创办便利蜂时,庄辰超依然在细微中寻找答案。他不是看风口,而是看逻辑。当发现便利店这个生意模型可以被算法驱动,而现在中国还没有人做得到时,他开始了再次创业。”
零售业一直有成本过高的两大困境——人力成本过高和房租成本过高。与传统的便利店相比,便利蜂实际上是试图用数字化管理去解决这些问题,“更低的人力成本、更快的扩张速度、更标准化的店铺运营” 是便利蜂的核心竞争力。便利蜂内部管理崇尚所有业务SOP(标准作业程序)化,即线上化和体系化,公司更多依靠系统运行而不是依靠具体的人,这种模式会带来两个好处。
第一,便利蜂通过智能订货系统、大数据选品系统、自助收银系统、动态定价系统等算法驱动的程序,直接把门店员工从订货、选品、收银等琐碎工作中解放出来,可以整体将门店店员减少1-2 人。便利蜂用5 天时间就能完成对一个店员的培训,一个店长培训6 个月左右也完全可以胜任,而这在7-ELEVEn 是3 年。以7-ELEVEn、全家、罗森为代表的日系便利店,更多是依靠人进行精细化管理,人才的培养成本较高,不能支撑它们进行快速扩张。
第二,便利蜂的所有决策都是由数据和算法来制定,业务链条上的所有员工,要全部按照软件的提示来执行。在庄辰超看来,依靠大数据或者算法去制定决策,避免了传统依靠人传递信息时,带来的误差和方向的改变,也使得便利蜂的标准化程度更高。
数据显示,三大日系便利店巨头7-ELEVEn、全家、罗森,在中国开出2000 家店,分别用了15 年、 16 年和23 年,而便利蜂仅仅用了 3 年。知乎上有个问题:“便利蜂和 7-ELEVEn 便利店有什么区别?” 便利蜂的官方回答是:“表面上看,便利蜂是一家连锁便利店,其实我们是一家数据科技公司。”
庄辰超对算法的推崇甚至到了令外界不解的地步。在2019 年年初,曾有便利蜂员工爆料,便利蜂要员工参加数学考试,不合格者会被辞退。到了门店的执行层面,对算法的执迷也被诟病。在便利蜂,店长更像是系统的“工具人”,工作考核的就是对系统指令的完成情况,不需要对销量负责。
一位消费者透露,在他家小区对面不到200 米有一家便利蜂,但大部分情况下,他更愿意多走一段路去几百米外的7-ELEVEn 便利店。“除了商品没啥特色,主要是便利蜂的店员态度不好,问什么都爱搭不理。”在他看来,便利店也属于服务业,有些价值是无法完全用数据去量化的,一个冷冰冰的便利店,顾客并不想进去。
无论是因为疫情暂停营业还是彻底关店,对便利蜂来说,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算法的基础是海量数据,而一旦遇到不可抗力因素,无论是前端的用户行为还是后端的供应链,所获得的数据都会和正常情况下有很大的不同。这时,由算法驱动的系统很难即刻做出相应的策略来应对。算法的迭代跟不上实际的需求,而业务链条上的所有员工,又没有权利直接做决策。也就是说,便利蜂在强系统的指挥下,缺乏灵活变通、有效应对的能力。事实上,算法是手段和工具,可以相信,但不要迷信。
被“万店计划”压垮?
某种程度上,便利蜂之于便利店行业,就如同盒马之于超市行业:高举高打,扩张凶猛,不一定被传统从业者认可,但在业内引发了“鲶鱼效应”。睿兽分析显示,便利蜂融资轮次不多,但金额不少。2018 年由腾讯投资和高瓴资本投资的B 轮 2.56 亿美元,投后估值达16 亿美元,直接跻身独角兽行列。2020 年5 月,便利蜂完成了C 轮的数亿美元融资,投资方和投后估值未披露。
值得注意的是,C 轮融资之后,便利蜂已经有两年没有获得资本的输血。而这两年,又是其开启高速扩张模式的时间段。2020 年12 月,按照规划,便利蜂2021 年的门店数将突破4000 家,其中一半将位于中国的二、三线城市,到2023 年便利蜂门店数将达到1 万家。
在完成C 轮融资时,便利蜂方面表示,其在北京的门店已于2019 年实现赢利,但此后再无相关消息,至今并未实现整体赢利,融资和上市均无进展,也为便利蜂大规模关店埋下隐患。因为此前发展顺利,便利蜂于2021 年开启高速扩张模式。但扩张需要大把真金白银的投入,特别是在一线城市。因为成本的压力,此前因为资金链断裂而陷入困境的便利店品牌不在少数。
一线城市房租、人力成本居高不下,不断蚕食着便利店的利润。或许也是因为如此,便利蜂才将扩张重心放在了二、三线城市。不过在二、三线城市,单店的成本虽然能减少,但随着门店网络的铺开,供应链方面仍需要持续投入。在门店端,便利蜂还是全部直营,没有加盟商来分担扩张成本。
扩张是把双刃剑, 在这方面,便利蜂目前遭遇的困境和海底捞等餐饮企业类似,即在疫情暴发后或许误判了形势,导致扩张策略过于激进。这次便利蜂关停的门店就主要分布在2020 年之后拓展的区域,比如合肥、青岛、郑州等城市。
据零售专家杨军分析,便利蜂关店的直接原因还是成本问题,直营和加盟模式在成本投入上有很大区别,直营模式的毛利率更高,同时也需要重资产投入。在他看来,经营模式本身没有对或错,还是要看公司自身的实力。杨军还提到,在新开拓的市场,品牌力很重要,近年来日系便利店巨头也在不断下沉,而便利蜂的品牌效应低于前者,再加上便利蜂本就与日系便利店的相似程度较高,如果没有特别的经营亮点,竞争力也有待商榷。
疫情反复导致实体零售整体低迷,从近期各大超市上市企业发布的年报来看,大部分都是营收和利润双双下降,14 家超市上市企业去年关店超700 家。超市作为主要的民生保障企业,都受到了较大冲击,更何况便利店提供的是应急类、补充型的消费品,常规商品的价格相对超市也较高,受到影响更是难以避免。
想要持续经营下去,最简单直接的方法就是开源节流。在当下,便利蜂关店也可以看作是战略性收缩,毕竟活下去更重要。(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创业邦)